学习体会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青格乐

所谓student-centered 是以学生的知识需要、认知能力需要为中心,而不一定是他们的兴趣、感受为中心。我的观点是:不一定非要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而是立志于做让学生感激的老师。我在美国受教师培训时,“不要妄想和学生做朋友”是一个基本原则,“建立权威”才是正道。

1.如前面所说,能满足学生知识需要、符合他们认知能力需要的老师,简而言之,能提供干货,帮助学生学术成长或者能力成长的老师。

做学术这样,走入工作一样,她让我明白professional 的样子。而且,简洁明了,雷厉风行,这样的作风其实节省了我太多时间的。如果职场上有这样的领导,虽然不好相处,但是为员工完成工作节省了多少时间?

2. 拥有智慧的教学方法,能科学的指导学生。

《打造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学习共同体》作者:钟启泉标签:核心素养

三大乱像:一是豪言壮语。二是花言巧语。三是胡言乱语。

苏州平江中学,他们通过跨界课程开设、导生制实施与思维导图训练等做法,把平江中学办成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转型,要注意实质上的转型,而不是形式上的转型。比如,前一时期不少地方在试验翻转课堂,结果形式有了一定改观,但学生的有效参与、师生的有效互动仍然没有真正体现。我们现在的翻转课堂还不成熟,或者说学的还不像。究其原因,一是微视频开发技术跟不上,质量较低,还无法替代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二是缺乏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能力,一些教师唯恐学生不懂或遗漏,仍然在滔滔不绝地在讲,或者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练,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三是考试改革尚不成熟,教师仍在夹缝中求生,难以从应试教育模式中突围,离课堂真正翻转还有差距。

《一群焦虑的家长和一群迷茫的教师联合培养一群懵懂的孩子》

我想通过这一现象的剖析、反思和追问,唤起大家的责任感——不要把我们的焦虑和迷茫转嫁给孩子,他们才是最无辜的,他们还是懵懂的孩子。

《20161116基于学校真实问题的思考与行动》标签:校长研讨会

【名师名校长访谈】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紧握世界的手犁好自己的田

收获从耕耘开始梦想在这里出发有一种灯塔照亮杭城他就是教师

有一种纽带传承文明他就是教育

一所名校,就像一本书,一幅画,名校校长正如书的风骨,画的灵魂。执掌杭二中后,叶翠微孜孜不倦,提出学校对待学生要宽松、宽容、宽厚,培养学生的人性、理性、灵性,让学生各的其所,各展其长。海阔天作岸,山高我为峰。近年来,二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加速度,不仅录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像哈佛、麻省、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抛来橄榄枝。

叶翠微:我觉得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有家国情怀的人的塑造,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高平台,二中的平台强调的是宽松、宽容、宽厚,人性、理性、灵性,正是有这样一种氛围,所以就让孩子们能够各的其所,各展其长,阿基米德不是有一句话吗?假如上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会撬动这个地球,我们就是要给孩子们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们能够在布朗运动(无规则运动)当中,走向定向运动,从一般的试错、试初的阶段,走向试成、试优的过程,所以二中说到底,我感觉到非常非常难得的是,我们既充满了一种自由而自主的气息,同时又有一份浪漫而温馨的这样一种情怀,所以这样一来呢,校园里面我感觉到还是一种赤橙黄绿青蓝紫,总是能够见到彩虹。

<关于社会活动和学生学习的矛盾>

叶翠微:应该说有一个过程吧。开始是一种观望,也有一点不理解,慢慢这一路走过来,他们就感觉到,二中这样一种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二中的办学,一定要体现一个引领,这个引领是什么,就是对家长的引领,对孩子的引领,对家长的引领就要让孩子看到,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后工业文明时代,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是做父辈当年在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所不曾遇到的东西,所以这个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眼量,要有一种概念来面对。第二个对学生来讲的话呢,我觉得在一个后工业文明时代,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个应试的这样一个模式下面,把自己扎的很精致,最终是什么,最终无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人才,是能够为国家勇于做奉献的,或者做贡献的这样一个特别群体。那么,他就要有一种特别的塑造,他就需要既要有一种高水平学习的姿态,也要有高境界做人的一种范式。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又通过高品质的生活,来把他融汇,这样的话我相信学生有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走出去的话,他是会很充实的。他的底子是不同的。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未来,何谓真教育?何谓教育的本质?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许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为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可能更需要注重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这是真教育。——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

01未来,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才?

培养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的全球化人才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给同学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学生在人大附中时任一社团团长,从事爱心公益活动,考上了耶鲁大学之后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后来到非洲难民营去考察,要在非洲创办一所难民学校。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要在学生中弘扬一种大爱精神,不管什么时代,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责任感和大爱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他心里最基本的底色。

另一个故事,人大附中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骑行社,在活动中发现人们对自行车的使用很不方便,于是有了一个新的创意,共享单车,就是我们现在大街上看到的小黄车,这个学生叫戴威。讲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同学们,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有新的创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是有面向未来的技能、能够与时俱进的,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脊梁,培养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的全球化人才。

未来学生要拥有跨界和整合事物的能力,有好奇心且执着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创造力且能将人文和科技融为一体,而且要具备全球视野。他们的学习方式将呈现出社交化、个性化和中心化。

02未来教育对人才最强调的是核心素养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不会变。

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我们要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领军人才,他们应该适应科技革命的发展,应该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

03未来教育将有哪些变化?

谈现在的教育和未来教育离不开高科技,高科技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机遇,比如云校,云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互联网+教育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2016年美国发布2016-2045年新型科技趋势报告,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增材制造、数据分析、人类增强、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医学、网络安全、能源、智能城市、物联网、食物与淡水科技、量子计算、社交网络、先进数码设备、混合现实、对抗全球气侯变化、先进材料、新型武器、太空科技、合成生物科技。

未来教育更具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新型技术也迅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期可能一年之内创客空间在线学习会不断增强;中期两到三年内机器人、虚拟现实会不断增强;远期四到五年乃至稍微长一点时间,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和教育密切相关,速度很快。

创客空间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已经出现,将来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将来的教学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会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做到了能者为师、道者为师。

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和方法,在未来科技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可能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

未来学校将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关于未来的学校,我们要从教学环境与课堂、课程体系与评价、教师与生活、组织与管理几个方面来考量,未来学校可能更多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组织与管理要随之改变,“组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而不是控制”。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富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未来课堂要实现深度学习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会有基于VR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未来的课堂是跨学科整合,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学生能够自学到的东西让他自学,需要深度研讨、研究、探索的放到课堂学习。课堂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框架将会更加鲜明,这不是我们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教师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会落伍,学校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会落伍。大数据的评价将在学校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双刃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给学生、教师、学校提供发展的参考数据,而不要用大数据把学生进一步捆死,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学习空间应该是自由的,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留有自由的空间。

未来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关于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网红教师、独立教师将大量出现,优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变成了弱连接的弱关系,可以通过互联网式的产品或应用影响到千家万户。我们对教师的管理理念应该发生变化,控制型的管理将来不会发生太大作用。但是,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塑造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优势,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机械化的。因此,互联网+教育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我们教育要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互联网是个手段,向学生推送生命气息的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还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教育无论怎么变,本质都不会变总体来说,我认为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云教育、人工智能、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可能是颠覆式的,甚至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有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因此,教育要注重道德与智慧的生成,教育要向人推送生命的气息,教育要提升人心灵的境界。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许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为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可能更需要注重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这是真教育。

《案例》物理奥赛,买课跟学生一起学,上课一起研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