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对我来说真是兵荒马乱,准备开题这件大事必须要放在第一位导致整个人都是没精打采的。在这一个月我慢慢发现自己,懂得自己,也学会了顺其自然。
我让自己信奉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让自己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喂自己喝下【马男波杰克】里兔子安慰猫姐时那个电影主角比喻的鸡汤。
希望自己开开心心,顺利渡过剩下的一年半。
布罗迪报告
博尔赫斯的另一部小说集,布罗迪报告几乎都是转述的形式,标准的博尔赫斯风格,没什么好说的。
博尔赫斯,越读越上瘾,然而依旧如初读时迷惑。
在细雨中呼喊
史航推荐的一篇余华,也是我读的余华的第三本书。然而并没觉得比【活着】和【许三观】好。【呼喊】的写作手法太技巧了,反而淡化了余华的故事能力。
呐喊
有个豆友说的不错,与其说”读过“,不如说”学过“。
也有几篇在年幼的时候读过,现在重读,更觉深刻。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端午节】
让我印象新的只有几篇,【端午节】算是一个。鲁迅写的一些话到今天依然适用,比如,【苍蝇与战士】。也是因为【端午节】,我才知道鲁迅先生原来和胡适还有这样的过节。
另外【鸭子喜剧】也很好笑,称得上喜剧。
棋王
阿城的小说集,中篇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短篇有【炊烟】【节日】等。
就如作者说的,写作顺序为【树王】【棋王】【孩子王】,分别代表了作者的三个阶段,树王给我很多迷惑,棋王让我欢喜,孩子王引我哽咽了。
阿城的作品里,包含了对人世的思考,却没有悲天悯人的矫情,反倒怡然自得,这份心态,望尘莫及。同样是文革 ,却不是一味的渲染悲剧,主人公们能够接受困难,然后在困难中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这样才是活着吧。
【棋王】最让我触动的地方,在于棋王来看“我”时,知青们打蛇做菜的场景。读到此处时正值微风吹过的午后,想起前两周课题组一起做饭吃饭的场面,也是这样自得其乐的,我想这就是自由,在苦难中也能享乐的自由。而在结尾棋王以一战十的场面,完全不输于沙场点兵的澎湃,这也是作者的热血。
【树王】就相对简单一点了,于我来说,就和我近日所思相同,那就是,人不再对自然保持敬畏,也不再对神明保持敬畏,那时便是可怕的情景。当然,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不过,也当做是我的解读吧。——毕竟,世上并不存在过度解读,只不过是一件事物对不同人的触动罢了,觉得有道理就点头,觉得没道理就笑一笑,不必太过认真。
【孩子王】才是真叫我感动的,尤其是王福的“我的父亲”那几段,精彩的不像是小孩子写出来的了,这也是作者的老练,虽然我明知道这些但还是感动哭。
这三篇都是以“我”的角度写的,而优点在于只是把“我”当做了线索,透过这个视角来看生活。作者的语言很易读,所以我看的很轻松。后面的短篇局势一些民俗气息很重的描写了,【炊烟】我一定是以前在什么地方看过。其他的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总之就是寻根文化的先河吧,读一读还是很有趣的。
鼠疫
关于作者加缪,我不想讨论什么存在主义还是荒诞主义,只需要知道他和萨特是“一类人”就够了,他们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同时这些思考也是我慢慢开始坚信的论点,这就足以使我读完这些故事。
鼠疫其实并不好读,这种平淡的,没有什么起转承合的叙事让我很容易就厌倦,幸而这个篇幅不长。我在阅读的时候,反复想着,这个“鼠疫”究竟是作者暗示什么,很遗憾,直到塔鲁说出自己一直都是个鼠疫患者的时刻,我仍不能确定,鼠疫是否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生命中的无可抵抗的悲剧。
不敢妄加评论,只好从别的角度解读。在读书或者看剧的时候,我总是会有把自己代入的习惯。而这里,我觉得自己更像格朗,一面在做着别人看来还不错的工作但只是为糊口,一面又贡献者微小的力量推动这个世界,而还有一面,其实是凭着自己并不出色甚至说很缺乏的天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无论这个梦想的形式是什么,其最终的目标还是肤浅而虚荣的让别人脱帽致敬,幸运的是,在完成梦想的过程,我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还能证明我此时此刻的虔诚。
加缪描写了人生,就像最后那个哮喘的老头总结那样,有人会最后炫耀自己经历了鼠疫,但是这没什么,鼠疫代表的苦难只是生活本身,而已。加缪就是这样,假设了人生本来就全部是痛苦,然后,再积极乐观的去活。
梦的解析
本想研究关于心理的,这本书很枯燥,然而翻来覆去其实就只讲了一句话:梦是愿望的达成。
如果能够再简练一点就好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枯燥晦涩,佶屈聱牙。
十年十癔
这是一本蛮小众的书了,很少听过,讲的是浩劫十年后,伤却无法愈合,而得了十种癔症的人。
这文风很熟悉,却不感兴趣,看不下去的感觉。想起曾看过的关于文革的描写,【活着】算,却笔墨不多;【许三观卖血记】算,心有余悸;【霸王别姬】算,觉得可惜可恨;【棋王】就完全是自得其乐了,偶尔调侃却见血封喉;【黄金时代】则是一脸的蔑视;【上海的金枝玉叶】也有,同样描写很少。而这本【十年十癔】却全本都在写,写的我都有些麻木了。
不喜欢这样的风格,如果想批判,就直说,故作满不在乎故作轻松写出来的,有画虎类犬之感。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吧。
北极风情画
推荐是20世纪百大中文小说第99名,然而看完之后,觉得……这啥啊。
关于那个韩国人是不是作者本人,没有研究的意义,作者写出来的不过是一篇爱情小说,就算其中提到了茶花女提到了红与黑,也不过是普通的再不能的爱情故事,没猜中前头但剩下全猜中了的故事。
不喜欢,或许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或者很真实,但是,真是一般。
白鹿原
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所谓史诗有些欺世盗名,可是越读越能品出它的宏大来。鹿子霖从监狱回来落寞庭院之时却来了孙子,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让这小说多了一些很暖的东西。
读了开头,就去百度“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居然验证了我的感觉——这不就是百年孤独的中国版吗。尤其是那个开头:多年以后,他记得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白嘉轩引以为豪的是自己娶过七房女人。那种宏大而又落寞的感觉,那些科学又迷信的情节,我不知道【百年孤独】里的那场战争是不是和中国的这两场战争是一个意义,总之,像极了,包括那两个被村子唾骂而真心相爱的年轻人。
不再一一列举了,虽然像,但怎么说【白鹿原】让我更震撼,毕竟我懂这背景和历史,也懂这心酸。而【白鹿原】的整个节奏像是一泻千里的长镜头,苍凉而浑厚。
果然经典就是经典,受教。
局外人
这个书名就有一种“缄默孤僻”的意味,这个惊世骇俗的开头让我无限的好奇,篇幅本来就短,所以一口气读完了。
小说的主人公和村上春树的主人公一样,冷漠,麻木,甚至读起来的语气也是一模一样的。故事里“我”有朋友,有情人,却成天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也有喜欢的事情,也会欣赏与享受大海与阳光。越是这回忆,我越想到【且听风吟】,描写的都是年轻人的外冷内热,特立独行,却代表了大部分的同龄人。想想,中国是否有此类的书籍,如果有,我是不是会觉得矫情?归结起来,可能是时代背景不一样吧,或许【黄金时代】就是一本相似的书。
而我,也是有着同主人公一样局外感的人,觉得这世界就是虚无,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觉得别人都太好笑。昨天读过了【禁闭】的剧本,虽然很早就念念不忘这句“他人即地狱”,但读到时还是有一种刺痛感流过了全身。虽然加缪坚称和萨特观点不同,但在我这,其实一直都是一样的。
故事只是一个故事,故事本身并不是象征,能够带着象征的是故事里人的行为,这也是思考了本书之后的一个感受吧。
红高粱家族
这是一本好书,读的时候觉得不过了了,但是越读越开始品出了甘甜,等到读完后更慢慢醇厚起来。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慢还是这本书本来就慢,但是慢的精彩。
这是莫言的风格吧,把恶心的和豪壮的一起给你,就像他说的“最英雄最王八蛋”一样,有种极度浮夸与极度真实的悖论感与一致感。
虽然相比来说我还是更喜欢【白鹿原】的苍凉与孤独,如同一泻千里的长镜头,而【红高粱】却如同昆汀的拍摄,打乱的整个结构,一段一段的放给你看,最后让观众自己在心里理顺,发酵。
妻妾成群
想读这本书的灵感在于由【红高粱】想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本书是苏童的四篇小说组成的,其中的【妻妾成群】自然是最知名也水平尚佳的,而其他三篇,有种熟悉而又庸俗的感觉。
【妻妾成群】对于我的感悟,不仅仅是封建啊、女性啊这些已经说过太多而显得俗气的主题了,我又想到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妻妾,都在争宠,苟且而下贱。读书的时候总是爱带入,想着自己就是尖利而大胆的梅姗,太过强硬而不驯服,不懂藏着锋芒不懂口蜜腹剑,最终能过好的只能是卓云这种人啊,可惜直到被人扔到井中我也不会懂。而女主呢,俗人一个,我连说她知书达理却不得不屈服命运的可怜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对下人,对飞浦,对老爷,这不是一个白莲,这是一个软弱的普通人,能做的只有听天由命。
可能是近几年的宫斗剧太多,所以这样一部小说现在读来就很不算什么了,倒是把飞浦设定为gay是很惊喜的。
再说其他三篇,读起来的风格似曾相识,但是说不出之前是哪里读过的谁的文笔了,或许是【金锁记】吧,讲的都是变态的女人与禽兽的男人。【妻妾成群】的文风读起来像是一个女作家,仿佛还能听到这位女子一边写作一边的叹息,而其他三篇读起来就很感到作者的戾气,那种直白的愤怒与厌恶一股脑的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