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客观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    欺:欺骗

B.不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其意      申:施展

D.召君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翻译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理解题: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C

D 【解析】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解析】刻苦于学;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将以上信息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整合、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是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良诚实不欺骗,表里如一,淡泊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专心致志讲求礼节,刻苦钻研学问。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欧阳修地位已很显贵,先生才15岁,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后来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音律方面的学问。先生年岁稍长后,更加专注于学问,不研究科举方面的文章,唯独喜爱探求古代最初的学说主张。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涉及天文、地理,没有不学习的。他学习不致于抄写原文来应付眼前,一定要深入剖析根源了解事物的始终,论定编次使每类都按部排列,查考以后一定能找到,找到后一定可以运用。唉!他的志向真是远大啊。但他不会无原则地附和别人,议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待权贵也不愿意屈己下人,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意向,因此也不肯轻易试一试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也很少有人能了解他。先生死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欧阳发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代蔡邕、晋朝张华一样的人。先生担任殿中丞一职时,曹太后驾崩,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丧服制度。礼官陈襄迟疑不决,正要去宫中,召先生来询问丧服的礼制一事,先生从容不迫地向他谈起,陈襄当即上奏给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正下诏给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的书是否有不同之处,协调后编成天文书,很久也没完成。陈襄当时担任总监事,就推荐先生修正。先生为此推求查考对错,考校进行取舍,书编成后,皇上下诏收藏在太史局。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夫人吴氏,是已故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生下1个男孩,取名欧阳宪,后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生下7个女孩。天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把先生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的墓旁,欧阳宪来请我写铭文。

题目:

六韬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客观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其虚进;置杯焉胶        

B. 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寒暑; 蚓无爪牙

D. 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翻译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参考答案:

C

A 【解析】A.则:连词,表顺承,就。B.为:介词。替/表被动,被。C.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乃: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C

B【解析】B.“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智者出谋划策、勇土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国君充分信任后的结果。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解析】一:全;臣:臣服;愿:希望;应之:讨伐敌人。

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解析】乐伤:乐意受伤;为:连词,因为;审:清楚;见:了解;明:明确,明白。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太公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君王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钲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题目: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注】〔常〕地名,指常州。

客观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

A.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B. 前有所慕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翻译题: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断句题: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参考答案:

D

B

C

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向往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逃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向往与畏惧在内心中互相牵制,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向往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用保全气节称许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他可向往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畏惧罪罚。倘若仕途蹉跎、沦落,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向往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犯罪而不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做出了贪婪者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舍弃了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千金之类的利益也必定有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舍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有奇特的节操,却不知锥刀尖般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算计,因而就称他廉洁。唉!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说的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说的廉洁的官吏,一定是开始就没有足以引起(他)欲念的事物。没有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所以他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他虽然无所羡慕和无所忧惧,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要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粗食(以草菜为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不安。”他供养于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旧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以做到。郭侯在常州任职3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向往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向往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向往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题目: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客观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翻译题:

10.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参考答案:

A 【解析】A项,“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不符合文意,原文是“终不一语加咎巫”,意为“人们根本就不谴责巫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是只信巫师不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今更加严重。凡是生病的人,不管(生病的时间)是长还是短,(病情)是轻还是重,一旦吃了药不见效,就立即把药摒弃。而到了巫师那里,(即便)来来回回十几次不见效,也不后悔,并且把责任归于自己,痛苦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没有一句将责任加于巫师的话。因此,功劳总归于巫师,而不良结果总是归于医生。(无论)见效还是不见效,巫师总是会受到最好的奖赏,而医生总是远不如巫师。因此,医生若想很快得到利益,得到病人的信任,也就不得不借助装神弄鬼的方法装扮自己,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被迷惑的。更有甚者,在沅江、湘江一带常有用人来祭祀不应该祭祀的鬼魂来做谋取利益的事,(即使)受到重刑严惩也不怨恨,因而巫师盛行带来的恶果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无法解除。医术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高明医术的医生也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来成就医生的名声,且学医的人也是一天比一天懈怠,因此,有人要找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跑遍几个郡县的地方都找不到。哎呀!这是先王的政治不清明的结果吗?为什么巫术之祸到了这样的地步呀!人们如果能寿终正寝,真是很幸运啊!    我的家乡有一个叫徐若虚的人,(他家是)郡里的世家大族。(徐先生)十五岁就中了进士,他谢绝做官而回到乡里做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历了数十年后,徐先生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还)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他在书中)明辨疑惑的问题,补足欠缺的内容,详细得当,观察清晰,通晓细微的事物,事事融于心、敏于行,(人们)都认为徐先生是古人复生。他通过号脉象来为病人诊断,并不看重病人的身体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他都不在意报酬的多少,相信他的医术来就医的人,没有一个不见效的,如果病得确实不能医治了,他一定会先让病人知道,唯有相信巫术的人,他会打发他们离开而不给他们看病。从此以后,我的家乡的巫术,才渐渐不是唯一为病人治病的方法了。我行步数千里没有见到赶得上徐先生的人,偶尔遇到一个,又只专攻一门,擅长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各门医术都很好的人。我来到旴江,认识了汤伯高,他通晓各门医术,性情沉静思想深邃,不骄傲,不自夸,与徐先生非常相似。我正为巫术之祸而忧心,担忧医道不被人们了解,眼睁睁看着百姓丢掉生命却无法救治,因而因汤伯高的医术就像徐先生的一样而敬重他,并且尝试着让他医治都很有效果,因此就在这篇文章里一起写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和医术盛行带来的好处,以及徐先生的事迹来赠送给他。唉!(如果)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民众相信医术都像我家乡的人那样,那么,巫术还能长久地胜过医术吗?    汤伯高名尧,自取名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一个姓郭的人,号南寄,也是很有名的医生。

题目: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注】①〔内典〕佛经。

客观题: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目镜次别号也; 吾还也

B. 偶出一语,人人自失;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 予辈皆赋诗; 武置酒设乐

D. 馈问亟至,一无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 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翻译题: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参考答案:

D 【解析】矩度:规矩法度。

C 【解析】A.其:代词,他的/副词,表祈使。B.则:连词。就/或者。C.为:介词,替、给。D.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B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晳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在世族,幼年时就不喜欢富家子弟的习气,喜欢读古代的书,认为名利不值一提。在诗歌上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曾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年纪大的人都(对此)感到诧异。他13岁填补空缺成为秀才中的第一名,善于写文章的名声很大。参加顺治三年的乡试考中举人,又考中顺治十年的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看待老百姓如子,政绩在三辅地区位居第一。在咸宁做官半年,入朝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这时,世祖章皇帝正推崇臣子向朝廷进言,台省一类的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像猛禽一样凶狠残暴来搏取名声。只有先生一人淡泊宁静,在宫中当值结束就焚香扫地,整天平静地坐着,如同一个独自静修的僧人。闲暇的时候,他就和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出游丰台、草桥这些胜地,有时在寺庙、道观之中聚会吃饭。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先生默默坐在那里,有时微笑却一语不发。偶尔说一句,那么人人都感觉若有所失,觉得自己的话语是多余的。先生本来就沉迷佛经,对三藏十二部这类书无不研究,而对《楞严》尤其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拜访他的住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数卷经论罢了。先生曾经到秦地巡视茶马互市,不私自占有一文钱。有的人用这个来说他,他就笑着说:“我仔细地筹划过了。当官谋利,是为子孙考虑。(如果)子孙没有才能而家里却积储丰厚,三蠹就会来了,(分别)是盗贼、赌徒、倡优。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他在京城,一直都怀有回归田园的想法。嘱咐长洲的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明志向,我们这些人都为这幅画赋诗。不久,因病辞官回乡。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说:“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记录的就是他的实际情况。他回乡后,性情特别孤介自我克制,不和权要交往。这一年王中丞巡视河南,多次馈赠慰问他,他都不接受。他以书信答复说:“我生来就有癖好习性,酷爱古帖,也如同古人赏玩龙团茶、喝廷珪墨的乐趣。听说宋仲温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馈赠给我看一遍,我非常感激。”他高雅的情操就是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没有写很多,但如果有写出来的,一定合乎古人的规矩法度,而他在写作耽好禅理这一方面尤其擅长。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死于康熙壬申年,享年71岁。

题目:

晋书·虞溥传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礻必,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客观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岂非化成俗;    始强壮出

B.    成休息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舟中

C.    甚丹青;    善假物也

D.    朋友钦乐之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翻译题: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理解题: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断句题: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参考答案:

B

B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①学习目标:立业,立德;②学习态度:立志,勤奋,执着,专心;③学习方法:正心修行,循序渐进,积累,贯通。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亲虞祕,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郡中察举他为孝廉,被封为郎中,补尚书都令史。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他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常人的性情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那么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用教化来培养习俗,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统治能力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驰,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广大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纯朴的德行,广开学业,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700多人。虞溥便写文告来勉励训诫他们,文告中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进入学校,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是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阔,专心学习,和朋友相处融洽,不觉间教化已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白布处理好,然后用染料上色,布处理好了,颜色积淀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声望一天比一天好,朋友钦佩而高兴,朝中大夫敬佩而赞叹。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扬雄、班固收起笔来,董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人的。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各位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成功)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题目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客观题: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闻而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兵        偃:停止

C.如有机关        审:确实

D.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不传也久矣

B. 飞之三日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C. 言巧工母作木车马 ; 谁大王为此计者 

D. 凉州造浮图; 凉州造浮图

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翻译题: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2)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3)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参考答案:

A

B

B

A

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就从鲁国出发,快走十天十夜,脚上磨出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住脚(又继续赶路),到达楚国国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算好一定能够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使民众劳苦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然还要进攻呢?”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伤及道义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打宋国,为什么不能夺取呢?”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装来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攻城的器械,墨子也摆开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而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楚王只得息兵,停止不再攻打宋国。儒者的书上称赞说:“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却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落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老鹰,就因为像老鹰的样子,难道就能够飞上天不落下来吗?既然会飞翔,又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能一直翱翔,不该说飞翔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却因此)失去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车上乘坐着他母亲,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于是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鲁般,肃州燉煌人,生卒年不详,制造物件特别灵巧。在凉州建造佛塔,制造木质的老鹰,每次击打楔子三下,就可以乘坐它回来。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妻子怀孕,父母都诘问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详细地说明了其中的缘故。鲁般的父亲伺机得到这个木质的老鹰,敲击楔子十多下,乘上木老鹰到了吴会。吴会的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于是把他杀了。鲁般又做了一个木质的老鹰,乘它(到吴会)找到父亲的尸首。怨恨吴会人杀了他的父亲,鲁般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质的仙人,木质的仙人举着手指向东南,吴地大旱三年。算卦的说:“这是鲁般做的。”(吴会人)就赠送鲁般很多财物向他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开国之初,当地的居民还向这个木质仙人祈祷。

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客观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有是矣                   训:斥责

B.况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翻译题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参考答案:

A 【解析】训:教诲,教导。

B 【解析】做官的君子,一定会慎重地选择吧。第一空,“者”助词,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之”代词,指人或物。根据句意,此处应选“者”,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二空,“与”介词,可译为“和”“跟”等;“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情。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据此排除C、D两项。第三空,“其”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而”连词,表承接等。文中语句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

A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何预我事”不可断开,可排除B、D两项;“自苦奚为”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两项,故答案为A。

C 【解析】C.“淡泊的为官态度”概括不准确,应为“廉洁”,原文是“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管理官府如同管理家庭,古人常常有这样的教导。一个家庭的事,不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就不能治理好。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承担的责任繁芜众多,如学校,如驿站,如粮仓和储存草料的房舍,如监狱,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堤坝等,总共要做的事很多。观察时机揣度实力,破旧的就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谋划它。如果说:“那些事情没有整治,与我有什么相干,人生苦短,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被毁。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没有用尽他的心思,就是苟且获得利禄的人,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禁家人侵渔》(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家里已经不能供给使足,那他们一定会从别人那里获取。有的用欺凌百姓来谋求利益,有的趁着诉讼接受财物,有的以借贷为名,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为这个而名声败坏、遭受污辱的人,头挨着头,脚连着脚,日益增多。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不如把廉洁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并且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了别人即使交好的样子好像很快乐,但是祸患就发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正知道并且深刻领悟其中道理的人,不是轻易跟他讲得通的。做官的君子,一定会慎重地选择吧。

题目:

明史·卢象昇传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客观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善射,将略               熟习

B.逐贼崖                      高峻

C.天下援兵                   督促

D.顺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翻译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理解题: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参考答案:

C 【解析】督:统率,指挥。

B 【解析】①句中说事情大多被嗣昌、起潜阻挠,“事”与“挠”是被动关系,应填表被动的介词“为”。②句指杨陆凯担心敌人毁坏象昇的尸体而趴在他的尸体上,“惧众之残其尸”与“伏其上”是顺承相接的关系,应填表顺承的连词“而”。③句指杨陆凯背上中了二十四箭而死,“负二十四矢”与“死”是承接关系,应填表承接的连词“以”。

A 【解析】据语境分析,“矣”常放在句末,表陈述、请求、感叹的语气,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不尽其用”和“用矣”两句用了顶针的修辞,中间应断开;“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与上文的“人实为之”要断开,所以排除B项。

D 【解析】“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说法有误。由原文“象昇上疏救,不得”可知,并未赶去救援。

卢象昇指挥军队奋力作战,(战场上)叫喊声震荡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弹打光了,箭也射完了。

卢象昇得不到友军的支援配合,只能孤军作战。

卢象昇受到主和派牵制,可以指挥的军队人数不多。

参考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领兵(打仗)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城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贼兵逃回西山,围困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格斗时,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追赶贼寇到悬崖,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惊骇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触犯他。”(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庄烈帝)召宣、大、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京保卫京师。赐给象昇尚方宝剑,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军队。象昇披麻衣,穿草鞋,到郊外誓师。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与敌方议和。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叹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为国捐躯断头。”于是决定策略主张战斗,但事情大都被杨嗣昌、起潜阻挠了。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将宣、大、山西三地主将率领的兵力归属象昇,关、宁诸路军队归属高起潜。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率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清兵南下,分三路出兵……象昇率领剩下的士兵,驻扎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昇进军到了贾庄。高起潜率领关、宁的部队在鸡泽驻扎,离贾庄只有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答应。象昇的军队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军。象昇率领中路部队,虎大威率领左路部队,杨国柱率领右路部队,与清军展开了激战。第二天,清军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层。卢象昇指挥军队奋力作战,(战场上)叫喊声震荡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弹打光了,箭也射完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搏斗,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4箭,挨了3刀,于是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象昇的尸体,就趴在象昇的尸体上,背上挨了24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侯弘文,是个才智出众的人,他散尽家财,招募滇军追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了楚地,巡抚王梦尹却上书说他扰乱驿站。象昇上书救援,没能成功,弘文最终被遣送戍边。全国(舆论)因此为侯弘文感到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评论说: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缺少人才,只不过常常不能人尽其用。即使任用了,有时掣其手肘而把他们驱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种情况,确实是人所造成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吧。

题目:

吕氏春秋·去私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巨子腹黄享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注】①〔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

客观题:

9.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9.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②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

A. 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 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 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 伤人刑; 同予何人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翻译题:

12.请把以下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黄享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参考答案:

B

C

A 【解析】A.其:语气词,表疑问语气/代词,其中的。B.之:均为助词,的。C.遂:均为副词,就。D.者:均为代词,用于动词后,指“……的人”。

B

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解析】私:动词,偏私。烛:动词,照耀。行:动词,运行。

(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黄享)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解析】第①句是晋平公赞同祁黄羊并批准这一建议。第②句是国人称赞晋平公善于纳谏、祁黄羊举贤荐能,认为解狐、祁午是合适的人选。第③句是孔子对祁黄羊的赞扬。

参考译文:

天覆盖万物而不偏私,地承载万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尧有10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9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有谁能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无私了。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纪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赐给我恩惠,让官吏不杀我的儿子,但我不能不执行墨家的法规。”腹黄享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题目: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客观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而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谁可而为之; 君之难也

B. 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 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 伤人刑;同予何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断句题: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翻译题: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3分)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参考答案:

B 【解析】B.冲:要冲,军事上或交通上的要地。

C 【解析】A.也:都是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表感汉语气。B.则:都是连词。表承接/表转折。C.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之:都为助词。表句中停顿/宾语前置的标志。

B 【解析】B.“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错,这与原文“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当初王秬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乱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修建文庙来祭祀孔子,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藏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是古今共同的做法,是臣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个有名的郡县,(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供诵读讲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然而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供奉孔子的地方;有天子之书,(却只能)在屋墙上挖洞来放置。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当涂)担任太守一职,当时(当涂)正发生水灾,河堤水坝全被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到了冬天,边境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之地,全郡上下震惊动荡。王秬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最终)灾民们都能吃饱,倒塌的房屋都重新修整好。紧急情报日夜送达,王秬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第二年春天,双方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王秬对教师沈瀛说:“学校本应该这样安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前,当涂官署打算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秬下令将这些材料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里应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齐备的。有路过此地的人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昔日的当涂啊,来这里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这件事忘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秬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乱作为忧患。王秬除去了百姓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又凭剩余的力量翻新这里的学校,不给百姓徭役,只指示自己的部下办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客人因此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天,(他们的功绩)就像天地那么重要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没有能超过他们的。(国家)有时太平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诗经》说:‘国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夏历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题目: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 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客观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义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    期:约定。

C.向人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不相庆    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翻译题: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参考答案:

C 【解析】C.此句的意思是“向别人求取衣服和食物”,可见“索”字解释为“搜寻”不符合语境。索:求取。

D

B 【解析】“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分析有误,应该是指“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即“没有什么成就在身前取得,身后也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这样将与普通人一样地渺小无闻”。

(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参考译文:

方苞顿首:自从上次在家中书斋相聚分手后,一直未能再次见面。接到您亲手写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代朋友间结交的友情,哪里有超过我们的呢!我与朋友们的交往,将近十年了,心事、志趣相同,知道我的内心深处,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吗!离开京城,驾船南行,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大为一新。又因为长时间没有在父母膝下孝养侍奉父母,能够回去问候探望他们,早已忘记自身的贫贱(没有功名)。只是想着几个朋友,相隔异地,再会的日期不可以约定。梦中时时见到您与戴名世等人一起畅谈古今,尽情地嬉游欢呼,醒来后很悲伤,更增添了离群索居的遗憾。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了八天,为谋生前往宣、歙一带,从小路到了泾河。路上见到左右两岸高峰直入云天,河水清凉而清澈见底,山崖岩石参差万重相叠,风吹着云来回飘荡,古木、奇藤、修竹茂盛盘曲,富有生机。居住在村落中的人们,看起来很悠闲从容。因而怀念古代的庄周、陶渊明等人,他们逍遥放任洒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内心,形成了他们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文章写出来都和他们的人相似。假使我在这里有一亩见方的房子、几顷田地,我一边耕种一边修身养性,读尽经书而写作,胸中豁达,不被外物扰乱,那么我所成就的事业,未必就落后于古人。可是我一年到头奔走劳顿,向别人索求衣服和食物,有时在山中行走水旁露宿,颠沛困顿,为生活所迫;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尘事束缚,一天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有德行的人安于贫贱穷困,不畏惧身体上的辛苦憔悴,实在害怕神智浑噩,学问的积累和增进而荒废,怀有无穷的志向但最终却不能成事。我已经二十六岁了。假如蹉跎了岁月,浑浑噩噩,一如既往,那么由此而过到四十岁、五十岁,哪会有什么困难呢!但是没有什么成就在身前取得,身后也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这样将与普通人一样地渺小无闻。每次想到这件事情,就好像有重病附在身上,我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徘徊,童仆们没有不诧异的,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事,可以告诉谁呢?您将怎么为我想个办法呢?您科举考中,士人朋友们没有不祝贺的,而我私下却有些担心。韩愈说:“众人认为是前进的事情,不见得不是一种倒退。”希望您时时自察。我近来想要深入研究经书,打破旧说的束缚,并且探求这些学问的来龙去脉。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时间过得很快,只有相互鼓励,来安慰我的离群索居的孤独。方苞顿首。

题目:

宋史·孙傅传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客观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翻译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

D 【解析】D.“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说有误,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

C 【解析】C.“杀二宦者……误伤太子之人”理解有误,原文中“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赶快作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翛没有听从。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之处,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费用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的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但没有其他意思,依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免职。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时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被认为是名言。十一月,孙傅担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石督战。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嗓而攻,孙傅的军队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就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去,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孙傅仍然兼任少傅。钦宗20天还没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请求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请求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犯了死罪的囚犯,拿着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来献上其首级。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5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以死相随。”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

题目:

北史·来护儿传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客观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翻译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此断句题,要注意四个选项中,“所住白土村”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护儿”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

C 【解析】C.“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解说有误,应为“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C 【解析】C.“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理解有误,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

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明出众,初次读《诗》,便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寇以求取功名!”周围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并感叹他志向的远大。长大以后,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来护儿因在平定陈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进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擅长理政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慰问勉励。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至几天不能出境,上书朝廷挽留他的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你又是好郡守,可以说是样样擅长啊!”大业六年,隋炀帝到江都,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这是古人所看重的,你今天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缣帛两千段以及牛和酒,叫他到先人的墓前祭拜,宴请同乡父老。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齐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非常羡慕他。大业十二年,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趁机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臣的家乡,臣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考虑。”隋炀帝听后,发怒而起,几天都没让来护儿晋见。后来隋炀帝怒气消散,才叫人领他进来,对来护儿说:“你既然想要这样,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造反时,他对来护儿十分忌恨。那天早晨将去上朝,(来护儿)被叛贼捉住了。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捉住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不是与众不同之人才有的想法吗!”他善于安抚士兵,约束严明,所以士兵都愿为他效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5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