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是由距今三千多年的古伽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自秦时传入中国。“和尚”一词也是从梵文中音译而来,本意是“师”,本来只有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僧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和尚”,结果后来逐渐演变成所有的佛教弟子都统称为“和尚”了。
为了宣扬佛教的善恶相循,济世救人的精神,有的和尚远涉天竺去探寻教义根源,这种上下求索的认真精神成了后世和尚的学习楷模;有的和尚喜欢清静无为,一生寄情于琴棋书画,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还有的和尚修行尚浅,禁不住名利的诱惑,结果晚节不保,徒令世人惋惜。
一 著名的得道高僧
东晋时的法显和尚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他年轻时常常感叹经律残缺不全,发愿要去西域天竺各国寻求戒律原典。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公元399年,已经年逾六十多岁的他亲自带领一行人,自长安出发西行,翻越陇山,到达南凉,敦煌,穿越渺无人烟的沙漠,自古楼兰国继续前行,进入天竺遍求律典佛经后,又乘船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返回,途遇大风,漂泊耶婆提国(今爪哇岛),滞留五个月后,终于回到中国,此时他已经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了。法显是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位远涉天竺,历经三十余国,寻求真经的僧人,归来后他把自己十五年来看到过的各国风土人情编成了一本《佛国记》,这本书不仅是记录古代西域各国及古印度诸国的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成了后世佛门弟子继续西行取经的指导性经典。时至今日,《佛国记》仍然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各种文字,受到各国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
还有六朝时外来僧人真谛,龟兹人(今新疆疏勒人)鸠摩罗什,唐代玄奘,鉴真等知名高僧,他们为了求证教义,不惜风餐露宿,远涉重洋,这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后来居上的有嵩岳少林寺的创始人佛陀,天台宗创始人智顗(YI音乙),他们都精通梵文,在翻译天竺经文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提出来了新的佛学方法和理念,使南北朝时的佛教文化艺术发展到了历史最鼎盛时期,为教化民众,安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时至近代,值得一提的是素喜禅师,他是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传人,从小聪颖好学,武功造诣深厚,被人誉为“少林拳王”。三十二岁时,到北京佛学院进修,师从德浩老和尚学习《楞严经》、《法华经》二年。回到少林寺任武术教师,培养出一大批武僧人才,如少林寺武僧总教头德扬,河北满城北少林寺住持德相等人,并在世界各地广泛收徒,为传播佛教文化和传统的中国武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九〇年素喜禅师退位后,由永信法师继任少林寺主持。这个名字大家有点熟悉了吧?没错,永信法师就是武打明星释小龙的师傅。
二 影视剧中的传奇僧人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中那几个有趣的和尚了吧!其中唐玄奘的确是唐朝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师,他效仿法显和尚,筚路蓝缕,远涉天竺,历经千辛万苦,带回来了许多宝贵的梵文经书。玄奘法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共翻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使佛法弘扬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尤其是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里面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人文风情,矿产宗教等详细情况,是我们研究古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等古代地理的重要宝贵文献。
古装武侠片《剑雨》中提到的达摩祖师也是真实存在的。菩提达摩本是天竺王子,自南朝梁时进入中原,一路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律法。相传他行至江边,欲渡无船,遂折江边一根芦苇,飘然地踏苇渡江,现在少林寺内仍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达摩祖师曾在一个石洞内,终日静坐冥想。他入定时一连几天不吃不动,小鸟竟然在达摩的肩膀上,筑下了巢穴。这种面壁十年,修性悟道的执着精神,从此在世间广为流传。后来达摩祖师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禅宗,而达摩祖师则被尊为禅宗初祖,后来经过几代世祖的大力弘扬,尤其传至六祖慧能之后开始分为五大宗派,逐渐的把禅宗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大宗门,而少林寺则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了。
八十年代,一部《海灯法师》风靡全国,这也是确有其事其人的。海灯俗名范无病,出生时家境贫寒,自小习武多年,青年时离家至成都削发为僧,六十年代,他回到四川老家重华镇,以教武为生,过着平淡的生活。一九七九年,海灯应邀表演了「二指禅」功,而此时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轰动全国,再加上海灯的徒弟肖定沛写了篇报道,把海灯与少林功夫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从此,少林寺的海灯法师声名大噪。后来经有关部门调查,少林寺的主持素喜禅师也亲自出面澄清,海灯并不是少林寺弟子。现在看来,这一切只是海灯徒弟制造的噱头,纯属为了沽名钓誉。而当时海灯已经七十多岁了,教徒无方也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三 精通书画的妙僧
盛唐诗人王维字摩诘,诗画齐名,精通音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二十一岁就中进士,后来张九龄被罢官,李林甫任中书令,玄宗时期的政治由清明开始转为黑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受到挫折,加上从小就受母亲学佛的熏陶,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清净生活。他的诗有富有意趣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有描写雨后秋山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描写真挚感情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当之无愧的田园诗派代表。他一生弹琴吟诗,参禅悟理,生活的十分清静自在,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专诚奉佛,被后人誉为“诗佛”。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唱的是济公,实际上说的是宋朝的佛印和尚,他虽是云门宗僧,却一生酒肉不戒,衣衫随意,他也的确和苏东坡是方外至交。他性情诙谐,相传苏东坡曾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渡江送到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随手批曰“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佛印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为不如佛印。从此“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就专门形容那些叶公好龙式的有些虚荣的人。佛印佛学渊博,曾历任浙江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各大名山古刹的主持,他整编白莲社流派,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在他圆寂后,朝廷赐号他为“佛印禅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只要认识中国汉字的人,都知道这首《送别》,这是出自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之手。李叔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等多个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早期时的和尚都怀有拯救苍生的神圣使命感,后来那些清静无为的和尚有消极遁世的部分因素,也有追求灵魂最高境界的因素,如弘一法师等人,时至现代,修身养性,传播佛教文化,是现代和尚的使命,如果我们能学到这些大师身上悲天悯人的胸怀,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的志气,清静无为,洁身自好的品德,相信这些大师们会在极乐世界里拈花微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