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

今天来讨论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有关于学习、思考和中国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是备受指责的,从以前的填鸭式教育扼杀人的想象力,到后来所谓的素质教育变相增加学生负担;类似的批评数不胜数。而我想说的并不是这类老生常谈的话题。

以我的经验来说,长久以来,我都在学习很多东西,不论是自己的专业技术上,还是人文社科方面;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可是,即使是在给自己灌输了这么多知识之后,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成长,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在很多领域上并没有入门,只是具备了依样画葫芦的拙劣水平。由此,我逐渐意识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并且,打算从此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很多观念和做法。

首先,我要明确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信息:从我的理解出发,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信息,比如数学定理、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英语单词、语法等等。这些信息从实质上跟我们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故事、新闻没有什么区别;尽管前者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而后者却是所谓的闲书所包含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看了大量闲书的人往往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原因。因为他从这些闲书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从与学科相关性来说,跟语文的关联程度最大,因此对语文水平的帮助也就越大。所以,学校的教育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学校的考核目标也就是信息获取量的多少。比如小学的竞赛题目,往往用中学的知识就可以轻易解决;初中的竞赛题目,往往用高中的知识就能搞定;以此类推。因此,从我看来,中国备受推崇的基础教育,只不过是用高一阶的信息来解决了低一阶的问题;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已经没有更高一阶的信息了(不要硬生生的拿研究生阶段来压本科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备受诟病。

第二个概念是学习:在对过往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基础上,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就是给你一个学习范围,给你高一阶的学习信息,你能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但是,如果仅仅给定一个研究的方向,没有更高一阶的信息了,你能不能创造一门学科——当然这个要求太高深了,做得到的没几个;简单一点的,你能不能创造一些“信息”出来?仅从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的论文中众多“水文”的情况来说,情况相当不乐观。在高等教育中,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水平落后于美国等国家的学生,这不是崇洋媚外;这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有能力的父母都倾向于将孩子送出国接受教育,并且从过去本科时候出去到现在出国年龄越来越低龄化(比如高中,甚至初中;更有甚者在国内也会选择双语学校上学)。

在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也开始反思过去在学习上的很多误区。学习一门技术,学习一个新的领域,并非是要完全掌握该领域方方面面的细节。一股脑的学习其基础,接受大量的信息;而其实每接受一部分信息的同时,也就扼杀了一部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的学习应该更多的注重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比思考更一步的应该是输出:要不就是说给另一个不懂的人听,并让他听懂;要不就是写给一批不懂的人看,并让他们看懂。也许经过了这样的途径,即使你并不了解该领域的方方面面,但是你已经具备了推导、构建该领域更多信息的能力。

给我几个公理,我就可以推导出一个数学体系;这是我以前无意识对自己的要求——尽管自己没有做到。但是现在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并希望推广到今后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思考——输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