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英国史》。

今天继续学习《英国史》第5章引爆的逻辑。伦敦城有今天的伟大成就,也是经历过百年以上的痛苦,然后在第2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得到了的缓解,彻底解决问题的时间段也是在19世纪之后和20世纪之初。

如今伦敦是世界商业、文化和金融中心,但是,我觉得它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特别是中国的北京。

今天这两节书里面,告诉我们一个很出乎人们意料的事实: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存在的问题,不是发展中带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众多的缘故,让这种问题更加凸显而已。

每日一读《英国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同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也是解决城市原来存在的问题的手段和关键所在。这种观点是不是与我们目前对大城市病这种认识正好相反呢?

事实胜于雄辩,伦敦通过接纳更多人口与分工合作,让外来者逐渐在城市里面安顿下来,最终通过足够长的时间让外来者逐渐融入城市里。这时候,神奇的效果出现了,人多带来的矛盾和城市化大多数问题反而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解决。

正如老师在文章里说的,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不是靠治理出来的,而是自发性的,现代城市都是靠一些族群、社区自己的经营和治理逐步拼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之前那些尝试用线性思维去改变现状的尝试都失败了,反倒是一个一个点像拼图一样,拼出了一个全新的伦敦。

每日一读《英国史》。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矛盾不可调和地解决,那我们就不必去设计一个全盘解决的方案,而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一点一点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翻修改换的世界往往更加稳固,甚至更能给我们惊喜。

这就是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不要太过于担心,杞人忧天。城市的发展都是自下而上,以人为出发点的,自动的集约而成的。城市的管理者只要做好配套引导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出台什么自上而下的强制政策,以及达到自己预期的治理目标,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城市里面的人,也就是说个体才是解决城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主要能让更多进入城市里的人定位好,生存下来,找到依托。这样,城市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多种经济的并存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社区的不断完善,行业的不断的细化分工与合作等等都会让城市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增长的动力。

每日一读《英国史》。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真是遇到目前解决不了绕不开的问题,比如学习教育、住房等问题,全盘解决的方案可以先放一放。政府只要是不断的努力去尝试一些有限制条件的办法诸如建更高的楼、公租屋和廉租房,局部一个区一个区的开放去改善,让外来者慢慢的稳定下来,总有一天这种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的。希望,城市只要能让外来者看到了希望,这个城市就是有希望的,有活力的。

外来者在这个城市真正融入后,他们将会千方百计排除万难拥有自己的财产,有了恒产,他们就会在城市定居下来。这对城市的原住民就是一个更大的福音,城市的分工更细,合作更紧密。需求是决定分工和合作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人口就业分工的向导,自下而上的,自然分工自发组合。

这样城市里面的居住群落,就自然而然的固化下来,真正的原因就是自然分工,协作共赢;资本运作提高诉求,政府改善管理职能,满足社区城市化的要求。

每日一读《英国史》。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原来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一点点的、慢慢的改善和消除。大家的认知维度也提高了,人不是城市问题的制造者,而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信心不就慢慢就回来了吗?认知不就统一了吗?效率自然就会体现出来了。

《国富论》里面的核心论点,分工协作与资本运作,让大英帝国成就了百年基业,傲视全球,也造就了今天的伦敦国际大都市。所以说,中国大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也应该可以得到借鉴,不要停留在围绕城市接纳人多人少做无谓的讨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农民只有从土地上走出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认知升维,农村的深化改革才能真正产生活力,我们的农业改革才能真正走向集约化和全面自动化。

如此,中国深化改革的路还很长,城镇化的路还很长。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城市将越来越越大,聚集的人口将越来越多,人们的财富会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房价必须是坚挺的,居者必须有其屋,二者虽然矛盾,但不是不可调和的,大城市多人口就是这种矛盾解决的方法。

勇敢去拥抱大城市吧,你将是中国改革贡献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拥抱财富的机会与方向。

每日一读《英国史》。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读《英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