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修炼人有一句话叫做:真法难遇,明师难求,所谓“饶君聪敏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也有人求的是“名师”而不是“明师”,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有一则修炼故事,从中可以看看古代是如何考验择录弟子的。故事中的张真人那么神通广大,明明早就已经知道了赵升将来要成为承法重器,为何不痛快点收下他,反而在他拜师之时,故意指示门人对他诸多刁难侮辱,即使入门之后,也是多次考验试探,想想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张真人的一片苦心要玉成于他,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遇到一些羞辱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不能成为大器的。当年慧能第一次去黄梅寺求法,五祖大师是如何刁难他的?根本就不传法,让他去做下人杂役,而且是重体力活——臼米。再看看当年吕洞宾拜师之前,他的师父钟离权又是如何对他进行十次的考验,方才传授大道。当年王重阳在传道之时,丘处机来拜师,王重阳也是对他进行了好一番折磨,整天就是让他不停挑水、浇水。汉朝名将张良昔日落魄讨饭之时黄石老人是如何尖刻刁难于他,后来才传授道法的。难道慧能大师、吕洞宾和丘处机的品性不好,资质不高吗?当然不是。难道他们的师父没有大神通,不能查知他们是不是真正的修道之人吗?当然也不是。可为什么他们求法反而较其他人更加十倍甚至百倍的艰难呢?其实,正是因为知道他们是真正修道之人,所以他们的师父才故意百般的磨砺他们。因为师父知道,即使你可以被雕琢成美玉,也要看一看你有没有那样金刚不坏的决心,在被雕琢时受到刀割之苦时能不能欣然接受。你要不是那块料,他还懒得这样为你费心思呢。如果看看《传灯录》里那些祖师,拜师时都会受到极其强烈刁难辱骂,难不倒、骂不退、赶不走的才是大慧之材,知道真法明师的珍贵。刘备请诸葛尚需三请,何况求师修习大道呢?但若是一进师门,莫名其妙先挨一顿臭骂,几个耳光,几次被赶出来,有几个人受的了?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这种故意刁难,多半会因此而生怨生恨,所以对这些人索性就用不着去雕琢,随他们去好了,这种钝根废材,也不可能体悟真正的大道。
有很多的求法者。都觉得自己资质很高,都觉得自己诚心已经足够了,这是末世求法者的通病,个个感觉自己了不起,是大根器,可以说是我慢比天高。而师父的刁难,恰恰是为了消除弟子的我慢之心,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弟子感觉法得来太易从而不懂珍惜。其实想想,资质好不好自己怎么能判断的呢?就算好,能比慧能大师、吕洞宾,丘处机还好吗?他们可都是日后成佛作祖的人物啊!后人尊称他们为六祖大师、吕祖和邱祖。六祖大师将禅宗之法弘扬天下,吕祖乃全真派之祖,邱祖开创了现在的龙门一派,他们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可就连他们都尚且老老实实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以此来磨砺自己的道心,又何况是一般人呢?
所有求得真法的人,没有不经历磨难的。法是要“求”的。诚心用什么来表达?难道就是靠几句轻飘飘的话?就是靠捶胸顿足发誓赌咒的演戏?是不是有真正的诚心,就要经得起各种考验。下面,看看张真人是如何刁难考验赵升的,看看赵升又是如何通过考验的。希望求法的人能放下我执,老老实实的求法。只有这样,也许还有可为,否则,纵然终生追求,也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依旧和大道无缘。一旦遇了一个糊涂师父,修到哪里去就更难说了。
【简介】张道陵又称“张天师”“七试赵升”讲的是真人张道陵如何考验他弟子赵升的故事。这七试是:第一试,辱骂不去。第二试,美色不动心。第三试,见金不取。第四试,见虎不惧。第五试,偿绢不吝、被诬不辩。第六试,存心济物。第七试,舍命从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求道之诚心、对师父之正信和得道之不容易。
张道陵七试赵升
第一试:辱骂不去
张道陵真人法力广大,但徒弟中只有王长一人是大根器,得到的传授最多。其余弟子纷纷议论,全都疑真人偏向,有吝法之心。真人曰:“你们根基浅薄,传上根之法,只会害了你们。明年正月七日午时,有一人从东方来,方面短身,貂裘锦袄,此乃真正道中之人,不弱于王长也。”到来年正月初七日,时当正午,真人对王长说:“你的师弟来了,可使人如此如此。”私下教他如何折磨欺辱来人。王长私下对诸弟子曰:“吾师将传法于此人,若来时,切莫与他通禀;更加辱骂,不容他入门,这样他就会自动离开了。”诸弟子相顾,觉得是个好办法。那人到门,自称姓赵,名升,吴郡人氏,慕真人道法高妙,特来拜谒。诸弟子回言:“吾师出游去了,不敢擅留。”赵升拱立伺候,众人四散走开了。到晚,闭门不纳。赵升只好露宿于门外。
第二天,大家开门看时,赵升依前拱立,求见师长。大家劝说:“我们师父很小气的,我们服侍他数十年,都没有丝毫秘诀传授,想你来了又能怎样呢?”赵回复说:“传与不传,惟凭师长。但可怜我远踄而来,只愿一见,以慰平生仰慕耳。”诸弟子又说:“你如果硬要见,那也由你,只师父确实不在此。我们哪里知道他何日还山?你就别再痴等了,有误前程。”赵升说:“我来这里,确实出于积诚。如果真人十日不归,愿等十日;百日不来,愿等百日。”
众人见赵升连住几天,并不转身,愈加厌恶。渐渐出言侮慢,以后竟把赵升作乞丐看待,恶言辱骂。赵升却愈加和悦,全然不计较。每日,只于午前往村中买一餐,吃完便来门前伺候。晚上,众人不容进门,就只好在阶前露宿,如此四十余日。诸弟子私下议论说:“虽然赶他不走,好在却瞒过师父,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只见真人在法堂鸣钟集众,说:“赵家弟子到此四十余日,受辱已足了,今日可召入相见。”众弟子大惊,才晓得师父有前知之灵也。王长受师命,去唤赵升进见。赵升一见真人,涕泣交下,叩头求为弟子。真人已知他真心求道,但是还要考验。过了数日,差往田舍中,看守黍苗。
第二试:美色不动心
赵升奉命来到田边,只有小小茅屋一间。一天夜里,赵升独坐茅屋中,只见一女子,美貌非常,走进屋来,说道:“妾乃西村农家之女,随伴出来玩月,迷路至此。两足走得疼痛,寸步难移,你就可怜我一下,让我在这里留宿一夜吧,”
赵升正待推阻,那女子直接往他床铺上,倒身睡下,莺啼婉转,只称脚痛。赵升以为她是真的如此,没办法,只好让她睡了。自己另铺些乱草,和衣倒地,就这样睡了一夜,第二天,那女子又说脚痛,故意不肯行走,撒娇要茶要饭。赵升只得照顾她。到晚上,她先自脱衣上铺,引诱赵升与她一起上床。赵升心如铁石,干脆连茅屋也不进了,只在田边露坐到晓。至第四日,那女子已不见了,只见土墙上,题诗四句,道是:“美色人皆好,如君铁石心。少年不作乐,辜负好光阴。”赵看罢,大笑道:“少年作乐,能有几时?”便脱下鞋底,将字迹挞没了。
第三试:见金不取
赵奉真人之命,担了樵斧,去山后砍柴。偶然砍倒一株枯松,松根迸起。赵升将双手拔起松根,看时,下面显出黄灿灿的一窖金子。忽听得空中有人云:“天赐赵升。”赵升想道:“我出家之人,要这黄金何用?况且无功,岂可贪天之赐?”便将山土掩覆。收拾了柴担而去。
第四试:见虎不惧
赵在山中砍柴,觉得身子困倦,少憩片时。忽然山凹里跳出三只老虎。赵升安坐不动,那三只虎攒着赵升,咬他的衣服,只不伤身。赵升全然不惧,对虎说道:“我赵升生平不作昧心之事,今弃家入道,不远千里,来寻明师,求长生不死之路。若前世欠你宿债,今生就应该被你们啖嚼,不敢畏避;如其不然,便可速去,休在这里恼人。”三虎闻言,皆低头而去。赵升说:“此必山神遣来试我者。死生有命,吾何惧哉!”当日担柴而归,也不对师兄弟说知见金、逢虎之事。
第五试:偿绢不吝、被诬不辩
真人分付赵升往市上买绢十匹。赵升买了以后,取绢回山。行至中途,忽闻背后有人叫喊云:“劫绢贼慢走!”赵升回头看时,乃是卖绢主人,飞奔而来,一把扯住赵升,说道:“你买绢的钱一点都不给我,把绢赶快还我,万事全休!”赵升也不争辨,但念:“此绢乃吾师要用的物品,如果还了他,如何回复师父?”便脱下貂裘给他,以抵绢价。卖绢主人嫌太少,又脱锦袄与之,卖绢主人方才离去。赵升持绢献上真人。真人问道:“你身上衣服,何处去了?”赵回复道:“偶然病热,不曾穿得。”真人叹道:“不吝己财,不谈人过,真难及也。”
第六试:存心济物
赵升和同辈地田间收谷,忽见路旁一人,叩头讨饭,衣裳破烂,两脚皆烂,不能行走。同辈人人掩鼻,叱喝他去。赵升心中独怀不忍,乃扶他坐于茅屋之内,问他的疾苦。饿着肚子将自己饭食,省给他吃。又烧下一桶热水,替他洗涤臭秽。赵升解开布袍,卸下里衣一件,给他遮寒。夜间又担心他一个人寂寞,亲自作伴。谁料想那人疮患渐渐好转,竟然忽然不辞而别。赵升并无怨心。
第七试:舍命从师
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天柱峰绝顶。真人让众弟子于峰头往下看,有一桃树,傍生石壁,下临不测深渊。那桃树上结下许多桃子,红得可爱。真人对大家说:“有人能摘取到桃子,我就告诉他修道秘诀。”
那悬崖深不见底,崖边往下一看,头晕目眩。那时诸弟子除了王长、赵升外,全部站在悬崖边上汗流浃背,连脚头也站不定。只有赵升一人,挺然而出,看准了桃树之处,往下便跳。谁想这一跳刚好跨于桃树之上,将桃子任意采摘。看看石壁光滑的如同镜子,爬不上去,乃以所摘桃子,向上掷去。真人用手一一接之。真人接完桃子,自吃了一颗,王长吃了一颗,把一颗留与赵升,恰好余下二百三十四颗。分派诸弟子,每人一颗,不多不少。
真人问:“诸弟子中那个有本事,引导赵升上来?”诸弟子面面相觑。真人自临岩上,伸出一臂,接引赵升。那臂膊忽长二三丈,直到赵升身边。赵升随臂而上,众弟子莫不大惊。真人笑着说:“我今天也想跳下去看看,看能不能摘个大桃。”众弟子都劝说不要去。只有王长、赵升,默然无言。真人不听从众人之劝,纵身跳下。
众人急去看下面的桃树上,不见真人踪迹;再看着下面,茫茫不见底,眼见得真人坠于深谷,凶多吉少。赵对王长说道:“师父就如同我们的父亲。现在师父跳下悬崖,生死不知,我怎么能心安?不如一同跳下去,看看师父的下落。”于是两人奋身投下悬崖,没想到刚好落在真人之前。只见真人端坐于磐石之上,见他们坠下,大笑曰:“吾料定汝二人必来也。”于是传以大道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