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悟|理性

今天在看<得到>专栏中的一篇文章读者留言部分时,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悟。这篇文章中吴军老师谈了关于子女教育中买学区房现象的一些看法,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存在;不一定上了好学校将来就有出息,可能还有碍于一些品质和潜能的开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庸人自扰;父母能给孩子的远不止一个学区房,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

读者留言中大家都结合自身的情况谈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启发,其中不乏深刻透彻的见解,同时大家还从经济发展和政府责任层面给出补充。也不乏两种明显的声音,一种明确表示优质教育资源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付出很多为孩子争取学区房的机会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确实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好环境好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学区房是旧观念,父母经济条件不允许,同时观察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不适合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可不必争学区房一样可以很好。

从留言讨论中能看到,大家更关注的大多是自己原本就认同的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思维过程好像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别人的观点中找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即证明我是对的。听见自己愿意听见的,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即便那些信息已经全部从我们眼皮子底下一字不差地走过去,却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自动做了筛选和屏蔽,保留下那些和我们一致或相似的,令我们感到舒服的。类似的,大多数情况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会保护或满足了自尊感。往往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利性的认知偏差。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ICO和虚拟币投资时的一些行为,每当我已经持有某一币种时,我总是想要看到所有它的利好面,下意识地在排斥不同的声音,甚至即便已经看到一些问题,还是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这种报团取暖的行为有些时候使我们坚定信念一起做正确的事,有些时候却是一种自我安慰和麻痹。往往会一叶障目看不到全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面对区块链这样的新事物,尤其币市如此跌宕起伏,我的确更应该花些时间做自己的研究,去读白皮书甚至代码,理解事物的本质,认清大环境,也认清自己的现状,做自己的判断。而这些的前提是,能克服思维中的惰性和惯性,从直觉走向理性。

<原则>一书中达里欧分享了他的一个经历,给了我一些做判断做事情的启示:

几年前的一次体检,医生发现达里欧的食管里出现里病变,医生说这可能导致癌症,而食管癌是不治之症...基本上他的意思就是达里欧很快要死了,达里欧非常震惊但表现还是比较平静,然后他就进行了综合,这位医生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这已经是美国最牛的医院之一了。但达里欧去请教了另一个很牛的医院的一位医生,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那个医生说这个病可以治,但要做一个大手术把胃和食管的一大部分切除掉,手术成功率是90%。达里欧一听两位医生观点如此不同,就干脆让他们俩一起聊聊,开一个三方会议。然后,他就目睹了非常有意思的局面:两个医生一个说要保守等死,一个说要大手术,但他们并没有吵起来,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尽可能深入交换看法寻求共识,可最后还是保留了各自的意见。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达里欧对自己的病情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达里欧又找了第三位专家,这位专家给出的意见居然是这病很好治,只要每个月检查一下,要是出现新的病变组织,用一个设备把病变组织切除就行了,其效果跟大手术是一样的。达里欧索性又找了两位医生,这两位医生都比较同意第三位医生的看法,而且他们建议先做个切片检查,看看到底有没有癌症。

达里欧把事情综合研究到这种程度,心里基本上就有谱了,现在有三个专家的意见一致,而且他们提出的方案显然风险最小。结果一做切片检查,达里欧食管里根本没出现什么病变,完全虚惊一场。看看这些都是世界一流专家,居然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看法。那我们在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做投资之前,是相信个别牛人的信仰,还是谨慎做自己的研究和判断呐。在做重大决策之前,得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得非常清楚且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得面对客观现实。

主动去调研所有相关的知识,然后做一个综合判断。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不是读一本书,听一个专家说完就是,需要全面考察各种意见。但听取意见不是谁的意见都听,同样借鉴达里欧听取意见的两个标准:第一,这个人一定要是‘具有可信度的’。可信度有个硬指标,这个人在相关领域有至少三次成功经验。第二是这个人善于保留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就是说他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态度可以使一个人更客观。

凭直觉或是感性的思维确实能让我们在有些情况下做出快速判断,筛选更有用的信息。这也是人类漫长时间进化留给大脑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太太快,我们所要面对的场景太复杂,远不止单一的狩猎和采摘。这需要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去觉察不理性的想法,收复被固化的大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