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情绪,学会鼓励,是慰藉你我的良方!

看见情绪,学会鼓励,是慰藉你我的良方!_第1张图片

1.

早上刚一起床,我和君在房间玩,君奶奶在房门口探着脑袋,这是每天早上她习惯做的一件事情,她希望每天醒来第一时间能看到孙女。

过了十分钟君奶奶问君,“宝宝,要不要出来吃你最爱吃的小笼包啊?”

我和君正专心地玩着贴贴纸,我对君奶奶说,“等一会儿吧,让君先玩一会儿吧”。

又过了大概十分钟,君奶奶又在房门口探了一次脑袋,说,“宝宝,你看奶奶手上是什么呀?是不是小笼包呀?你想不想吃呀?要不要出来吃呀?”

我要对奶奶说,“君还在玩,让她再玩一会儿吧,待会出去吃也来得及。”

君奶奶一共在房门口探了三次脑袋,她希望引起君的关注和回应。

君奶奶偶尔也会像个“调皮的孩子”,她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孙女儿对自己的注意。


2.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子”,大部分成年人都喜欢与小孩子互动,因为小孩子相对更单纯,也更直接回应我们的“呼唤”。

当我们的情感需求被小孩子直接回应时,我们的内心被瞬间满足,而这种“简单直白的回应”在成人之间稍显难度,也许这就是大部分成年人更喜欢和小孩子互动的原因。

君奶奶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一个极度渴望他人关注,渴望他人理解,渴望他人积极回应的时期。心理学上称这个阶段叫“第二青春期”,曾经未被满足的、深藏心底的心理诉求,时不时地冒出来,偶尔发个莫名的小脾气,看啥啥不顺眼;偶尔紧盯着屏幕上的言情偶像剧,仿佛是要把缠绵的剧情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

人生就像一个“倒u形”的抛物线,在小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内心都渴望被无条件地爱着,渴望被包容,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看见。

按照所谓抛物线的“对称规律”来说,身边一些进入“第二青春期”的奶奶们,就有可能进入了抛物线对称的“另一端”,她们同样渴望被爱,如果潜意识里的渴望一直未被满足,就有可能转向外部,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引起家人的关注。(人人都需要被爱!)

来自正面管教的一句话,只要是能引起“父母们”注意的策略,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好策略

当“奶奶们”因为一件小事而不愉快,甚至引起家庭内部“干仗”的时候,恭喜,您正一步步地迈进了“奶奶们”玩的一个“人间游戏”,“游戏”的名字叫:“都是因为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生气呢?

可是,拜托,一个人生不生气的原因,真是来自外部环境吗?您可以寻求身边人的关怀和支持,但没有人可以成天扮演“拯救他人负面情绪的救世主”。

如果您老人家只是想玩这个“人间游戏”,ok!您老人家赢了,我们被您成功地吸引了注意力,好吧,我们看到你了。然后呢?“狼来了的游戏”可以玩几次,会不会有一天,大家都不陪你玩了呢?

(这段话,不针对“奶奶”,“奶奶们”请勿对号高入座!)

关于“情绪”的课题,需要引起我们每个人重视!


看见情绪,学会鼓励,是慰藉你我的良方!_第2张图片

3.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逗孩子?

一方面孩子童真有趣,能够及时的给老年人带来情绪上的反馈,这也是我们作为成年人需要反省的地方,对成年人来说,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及时回应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而孩子的反应是直接的,小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给“镜子”什么,“镜子”就会直勾勾地反馈给你什么,有趣且直观。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需求,渴望被认同,渴望有存在感,渴望被“看见”。

美剧《犯罪心理》第一季某一集里,有一名罪犯,每次实施犯罪的时候,都要杀死一名已婚已育的女性,将其用绳索死死地捆住,脸朝向窗外,死者的眼睛被张大,用胶带贴着,“看着”窗外。

罪犯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用胶带把受害者眼睛贴得大大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希望女性受害者能够清楚地“看到”窗外的电线杆。

警方通过同类案件的线索比对,用犯罪心理和逻辑推理,最终找到了这个罪犯——电线维修工。

最后一起案件未遂时,警方找到了作案现场,罪犯正准备痛下杀手,深谙罪犯心理的警长对他说了一句话,“哦,亲爱的,我看见你了,妈妈看见你了,你做的一切,妈妈都看到了。”

当罪犯听到这样句话时,触动了他内心的某一根弦,突然间恸哭得像个孩子。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4.

究竟成年人的内心诉求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

人这一辈子的生命轨迹,当温饱得以解决,生活平稳,人们无时无刻地在寻求着什么?

是内在的价值感吧?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包含:人与人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

在一次又一次的人际接触中,我们不单学着如何与他人、群体相处,更是在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己的内心独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的人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因为ta的价值感得到了满足,自信心越强;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获得满足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时候,ta可能会说“我不愿意继续参与了,我宁愿一个人孤单的呆着”。

终其一生,人这一辈子,所有的困扰,大都来自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存在”是否认同?

如果认同会如何表现?如果不认同又是如何表现?

一个人对自身的认同与否,可以在ta的行为中见到端倪。因为,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体现。



看见情绪,学会鼓励,是慰藉你我的良方!_第3张图片

5.

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内心住着“小孩子”的成年人们,ta们都需要被关怀和安抚。

尝试着,先给自己一些肯定,一些鼓励,一些抚慰,当内心的“爱之杯”被盛满的时候,再决定是否鼓励他人吧。

“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人这一辈子,内心汲汲营营在寻求的,只不过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情绪,学会鼓励,是慰藉你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