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306-307

杂阿含经306-307_第1张图片

306人经:本经叙述眼、色、识,乃至受想思等之法,名为人。此为无常、有为、思愿缘生,为苦的。如断尽无余,就为涅槃。如此知见为之见法。俱舍二九卷乃引本经以破我执的。

307见法经:本经叙述的内容和前经同。唯用偈颂说明,是其异处。

(三零六)人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①而得见法②。作是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③。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④。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⑤

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⑥。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⑦。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⑧。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⑨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余断⑩。吐⑪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⑫.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盘。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盘。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⑬。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盘。若有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系着。无有我⑭。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云何知、云何见:如何知道、如何见解?

② 见法:见证真理。

③ 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此段的完整经文详见卷八第213经。

杂阿含经213链接

④ 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这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加上前述的眼、色(色阴),这样的现象被称为「人」。

⑤ 那罗、摩㝹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这些名词皆为「人」的别称,其中「那罗」又译为「士」,「摩㝹闍」即「人类」,「摩那婆」又译为「摩纳」、「儒童」,即年轻人,「福伽罗」又译为「补特伽罗」、「众生」,「耆婆」指生命,「禅头」指人或有情。

⑥ 寿分齐:寿命的尽头。「分齐」指分际、界限。

⑦ 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这些是想出来的名字,这些是自称如此,这些是世俗的讲法。

⑧ 思愿缘生:以意欲为条件所生。又译为「心缘生」。

⑨ 数数:频繁地。

⑩ 无馀断:彻底地断除。又译为「永断无馀」。

⑪ 吐:吐出;摒弃。

⑫ 有馀:还有馀留的。这裡特指还有馀留的执著。

⑬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不过在佛教的观点,四大并非不可分割、永存的,四大彼此也是互为因缘、无常的。一个东西的地大特别明显时,我们称它为地,但它其实还是有其他三大的特性,只是不那麽明显。

⑭ 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繫著无有我:对这些事物,心能随即进入稳定地解脱而不退失,在这些事物上纵使有执著也不起我见。本经说的「见法」通常是初果圣者的程度,但初果圣者还有贪、瞋、痴等烦恼残存,因此这句提到「于彼所起繫著」是可能的,然而初果圣者已断身见,纵使有执著也不起我见。

---------------------------

翻译:

三〇六、人经:本经叙述眼、色、识,乃至受想思等之法,名为人。此为无常、有为、思愿缘生,为苦的。如断尽无余,就为涅槃。如此知见为之见法。俱舍二九卷乃引本经以破我执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在一静处,专精思惟,而作此念:「当比丘的,应该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得以见法呢?」作此念后,从他的禅坐而起,而往诣佛所,到后行礼如仪后,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我独自在一静处去专精思惟时,曾作此念:『当比丘的,应该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得以见法呢?』」

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解说。有二种法,那二种呢?眼与色就是其二。像如是的广说,…乃至并不是其境界之故。为甚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之缘,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为触,触俱而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识受想

思),和眼,和色(指四大色身),此等之法,就名叫做人。对于此等之法,作为人之想。如众生、那罗(人)、摩 阇(人间)、摩那婆(少年)、士夫、福伽罗(补特伽罗,数取趣、众生)、耆婆(寿命)、禅头(有情)等是(以上均为人的代名词)。

又为如是之说:『我用眼见色,我用耳听声,我用鼻嗅香,我用舌尝味,我用身觉触,我用意识法』。他施设此,而又如是而说:『这位尊者有如是之名,如是之姓,如是而食,如是而受苦乐,如是的长寿,如是的久住,如是而寿分齐』(寿终)。比丘啊!这则为是想,则为是志,则为是言说。这些诸法,均为是无常、有为、思愿缘生。如果是无常、有为、思愿缘生的话,那就是苦的。又次,其苦生,则会有其苦之住,其苦之暂灭,其苦之数数出生(更次不断的生苦),可说是一切皆苦的!如果那些苦,已断尽无余,已吐尽、已离欲、已灭、已息没的话,余苦就不会再相续,不会再出生,就名叫做寂灭,叫做胜妙。所谓舍弃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而涅槃。由于耳、鼻、舌、身、意根之对于触境为缘,而生身识,此三事和合而为触,触俱而生受、想、思,此四为无色阴(指身等识、受、想、思之四),身根是色阴,此名叫做人。都如上之说…乃至灭尽而涅槃。缘于意根与法境,而生意识,此三事和合而为触。触俱而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识受想思)及四大,乃为士夫所依,此等之法,就名叫做人。都如上之广说,…乃至灭尽,而涅槃。

如果对于这些法,心随入,而住于解脱不退转的话,则对于彼所起的系着,并没有我的。比丘啊!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就为之见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零七)见法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今问世尊。唯愿解说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眼.色。缘生眼识。如上广说。尊者。如所说偈

眼色二种缘  生于心心法①

识触及俱生  受想等有因②

非我非我所  亦非福伽罗

亦非摩㝹阇  亦非摩那婆

是则为生灭  苦阴③变易法

于斯等作想  施设于众生

那罗摩㝹阇  及与摩那婆

亦余众多想  皆因苦阴生

诸业爱无明  因积他世阴④

余沙门异道  异说二法者

彼但有言说  闻已增痴惑

贪爱息无余  无明没永灭

爱尽众苦息  无上佛眼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心心法:心指五阴中的识阴,心法(又译为「心所有法」)指五阴中的受、想、行阴。经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行)」,有识阴才会缘生受、想、行阴,因此后世将识阴称为心王,受、想、行阴称为心所有法。

② 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经中常说诸如「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然后造成一连串的相续及轮迴。此偈中的识、触、俱生、受、想即出自前述经文,而「有」指生命的存在,即轮迴的存在。「有因」即「造成生命(轮迴)的存在的原因」。

③ 苦阴:具有苦的特性的五阴。

④ 他世阴:后世的五阴。

---------------------------

翻译:

三七、见法经:本经叙述的内容和前经同。唯用偈颂说明,是其异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做这样的想法: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这样思考后,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现在就请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种法,如眼根与色境的因缘,而生眼识等,就如上面(即前经)所广说过的那样。尊者啊!如果以偈来说,就是这样的:

由于眼根与色境二种缘,生起了心与心法(心的一切作用),

眼识与眼触伴随共生后,感受、取相等就有生起之因。

这些现象都不是我或我所有,也不是福伽罗,

也不是摩  阇,也不是摩那婆。

这些都是随缘生灭,是有苦的五蕴变易之法;

对这些现象做各种的取相,施设于众生上,

如:那罗、摩  阇,以及摩那婆,

还有其它众多的取相,皆是由这有苦的五蕴所生起。

由于爱欲无明所造诸业,因而积聚成他世再生的五蕴。

其余外道沙门,若另有二法的异说,

但那不过是一种言说而己,令人听后,会多增疑惑;

要把贪爱之心息灭无余,要使无明永远消灭不起,

尽除了爱欲,一切苦患就会停息,这是无上的佛陀智慧的说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阿含经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