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不用读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两年前还在音乐学院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


简单了解一下,该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初始版本由莫提默·J. 艾德勒于1940年完成,曾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多,在1972年查尔斯·范多伦对其进行大幅增订修改。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0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

似乎很牛X。

但我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读这本书需要预设一个前提,就是“我不会读书”。所以我才要去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既然不会读书,那我又怎么去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呢?

恕我肤浅,我认为这本426页的书非常荒谬 ,因为对于一个非文盲的人来说,你去阅读一本书的唯一动力,而且是最大的动力,就是你喜欢这本书。而你真正去喜欢一本书,你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你怎么去阅读它。这种动力就像动物天生会通过性交来繁殖。或者换句话说,你不需要一个人来教你去怎样喜欢一个女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能教导出这句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话,那这个人就一定不怎么读书。我们知道,书只是一种记录信息的载体。记录信息的载体有很多,几千年 我们刻在人骨上,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有手机,有光盘,我们的载体不仅可以记录文字,也可以记录声音,甚至可以记录图像。而书只是千千万万载体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信息的载体,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神话它,我不明白。

在“书”这个载体上,我们可以表达一个观点,可以描述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描述一个世界观(哲学或宗教,我不想说这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的杀戮)。而我不否认书是人类使用了最长时间也是最广泛的信息载体之一。在这个过程里面,产生了很多所谓的;似乎是大家公认的名著。

对于这些名著,我只是觉得,当你觉得你对于一部公认的“名著”读不下去的时候,提不起兴趣的时候,或者甚至需要去阅读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来学习的时候。我想大家应该应该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这本“名著”的问题。

一本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书,能够在当时产生了如此的影响力,是因为它引起了当时人的强烈共鸣。而在今天,你周围的环境已经跟几百年前的环境不一样了。这本书描写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所以你对于跟你没有关系的东西提不起兴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不要读那些你没有兴趣的书,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这本书的问题。只能说,它没有通过时间的考验。

而且,在中国的这个文化舆论环境下,我们已经太多的被动甚至被迫接受一些苍白,我们没有兴趣,甚至是谎话的信息;书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所谓“权威”的影响下吃进了多少罪恶,虚假,无用的信息垃圾。而我们已经太多的忘却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书。

所以,你本不用读书,或者说你不用读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书。如果这本书你不喜欢,读不下去,立刻把它扔掉。哪怕有无数的人告诉你它是好的,这些人可能是老师,朋友,权威。你只读那些你喜欢的书,哪怕这本书是《小时代》《盗墓笔记》,还是《资本论》,还是《红楼梦》,或者只是一本赤裸裸的黄书(多阅读,有好处)。面对你自己真正的品味与欲望。其实,最后你会发现,你比你想象的更爱读书,也更深刻。而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天生会阅读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本不用读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