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

        两年之间,三次拾起。

        汉娜阿伦特这部电影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老师推荐的。但是我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几次都没有看完。不过很庆幸在这第三次尝试中,我坚持看完了。

        其实这部电影属于渐入佳境型的,配合背景音乐的古典稳妥逐渐把汉娜阿伦特的思想抽丝剥茧的呈现出来。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对于人类而言是怎样的存在?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都认为思考应是人的本能。

      也因此拒绝成为人的艾希曼顺利成章的拒绝思考,或者说从根本上放弃思考的能力(类似于中国的死士,日本的忍者等杀人武器),把自己变成了执行元首命令的工具,这种对人的身份和认知的放弃我们要如何理解?我们是否可以按照对待人的标准来审判“工具”?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汉娜阿伦特而言,纽伦堡审判中她看到不是对二战历史的审判而是对于艾希曼这个个体的审判。她看到了艾希曼的放弃,而在随后的深入思考中她将这种放弃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并将其定性为——平庸的恶。

        同时汉娜结合自己在隔离营的经历以及在这场审判中的观察,她认为这种平庸的恶不仅仅表现在艾希曼等纳粹份子身上,甚至于带动整个欧洲上流社会一起陷入了道德的深渊,而犹太领袖对于这种平庸的恶所做出的反应要么反抗要么顺从(剧中表现的大部分为顺从)。汉娜认为如果这些领袖可以在反抗和顺从之间选择一种行为(或许是思考?)也许就可以避免或者说减少犹太人的死亡数量了。

      换句话说汉娜跳出了审判,她开始反思一个群体的性格。如果艾希曼把自己当做了工具是恶,需要审判;那犹太人顺从工具这种无思考的行为也应称之为恶,同样需要被批判。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汉娜的这种对于整个二战、纳粹、反犹太历史绝对理性的思考引发了整个社会的震动。

      最开始汉娜懒于同人们解释她的想法(可能也是因为汉娜觉得思考是人的本能吧),但后来随着她的朋友,同事,学生,邻居激烈的反应,甚至于她的恩师海德格尔愤怒到不惜和她决裂,所有人都认为汉娜将二战的罪名推给了受害者同时对加害者纳粹抱以理解,歇斯底里的攻击与咆哮,这一切把汉娜推到了绝境,让她不得不站出来进行公开演讲。

      在演讲中汉娜将自己之所以这样写的初心袒露,她讲到她只是希望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平庸的恶,这种恶又如何在社会中发生和传播,但她的理解并不代表对纳粹的原谅。同时她也希望当时的犹太领袖可以学会思考,因为思考所带来的是是与非的分辨和美与丑的审视,这应当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这种思考可以减少犹太人的死亡数量。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番演讲在影中处理的结果是一些人理解了汉娜,但也仍有很多人保持愤怒,就像她的好朋友汉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汉娜分道扬镳。这种开放式结局的处理也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综合来看整个电影处理的还是很严谨的,汉娜的德文英文杂加的交流方式,插叙和倒叙的故事呈现方法,镜头的推进与特写,人物情绪的把控,背景音乐的娓娓铺开都将汉娜阿伦特这个人物进行了较为丰满的呈现。但是个人觉得略有缺憾的是汉娜阿伦特学生时期的思想(尤其是和海德格尔关于思考的争论)表现的太过跳跃,不是很具体,这也导致了整部电影的理解变得稍显艰深(当然也有我功力不够的原因)。

        而且这部电影除了汉娜的平庸的恶的思想,还有很多观点都很有趣,比如汉娜之于海德格尔,夏洛特之于海因里希的暧昧师生关系,汉娜对于婚姻、朋友的理解都使得汉娜阿伦特的思想更加浑圆,当然也使得这部电影多了一些哲学之外的烟火气息。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个人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尝试理解汉娜的同时其实也在思考:汉娜这种对二战的抽象思考是否背离了审判的初衷?有时候会觉得汉娜像是因为自己曾在集中营中呆过,所以刻意不让自己捶胸顿足的带着感情的看待这个审判。但是这种绝对情感的抽离和哲学性的研究是否违背人民进行纽伦堡审判的初衷呢?又或者说这对于审判而言对于原告那六百万死去的犹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呢?这些都不得而知,毕竟理解历史和理解一个人都是世纪难题。但是终究还是要感谢汉娜阿伦特将人们从情绪引向了思考,并留下了丰富新颖的关于邪恶的观点。

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思考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