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MVP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维模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在提升认知


1 模型故事

美国的Dropbox(多宝箱)开发团队设想了一款文件共享的产品,但苦于不知道市场的接受程度。创始人不想花太多钱、精力和时间去构建完整硬件基础设施,开发应用程序,而是想用一种短频快的方式,最快的去获取市场的反馈,进而降低风险,于是他们的开发团队制作了一个不到三分钟的产品功用短视频和登陆界面来假装产品已经准备好了。通过这个简易产品,吸引了几十万的访问量,一夜之间注册用户量从5000到75000,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Dropbox已成为一家拥有100亿美金市值的创业公司。

大众点评当年在考虑是否要做电话订座的功能时,并没有选择直接开发该功能,那么是怎么(使用MVP)选择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呢,他们选了一些商家,加上了电话订座的按钮,但是这个电话并不是商家的电话(因为前期bd商家是个比较重的线下活),而是点评网自己的电话,当用户打电话来订座的时候,点评的工作人员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再联系商家确认后,再回电给用户确认,有了这些数据做基础,自然而然,我们就清楚是否要添加这个功能了,最后通过数据量 来确定这个功能的确是用户需要的,之后便把这个功能添加进去。

鞋类电商Zappos刚刚起步时,创始人Nick Swinmurn把本地商店鞋子的照片放在网站上,来衡量人们在线购买鞋子的需求。当有人下单时,他再去把鞋买回来。这种方法虽然规模很小,但是能让你能够在产品设计的关键阶段跟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交流,了解消费者使用网站时的一手信息,更快捷地发现和解决现实交易中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够好,谁在乎背后是怎么运作的。Zappos最终非常成功,在2009年以12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

服装租赁服务Rent the Runway在测试他们的商业模式时,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面对面服务,每个人在租裙子之前能够试穿。Rent the Runway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大量顾客的真实反馈以及付费的意愿。

通过博客可以很容易的在目标群体中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双向的交流可以在MVP开发过程中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此外,博客也可以作为你产品的早期原型,《精益创业》的作者Eric Ries就是先在博客上与读者有了一定的交流,后来才开始写作。通过博客可以了解受众的观点,并刺激他们将来买书的欲望。

迅雷7当时在验证换肤功能是否做的时候,做了这么一个mvp,他在产品界面上放了一个真实的换肤按钮(场景极度契合),当用户点击这个按钮时,弹出来一个提示,该功能正在开发中,敬请期待(开发成本是不是极低),这样他们通过该按钮的点击率(验证参数很明确)来决定新功能是否很受欢迎。

总之,精益MVP(Minimum Valid Product) 就是快速低成本试错,本质是假设验证。

2 模型 MVP

硅谷创业家Eric Rise在其著作 《精益创业》 一书中提出了“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

mvp理论好使,然而现实中很多pm(项目管理)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踩坑才会深刻领会,总觉得自己逻辑推演严密,似乎板上钉钉的事情,不需要mvp验证,直接开干不快些?殊不知,脑子里再严密的逻辑论证,终究只是理论,一放到开放的实际环境中就因为预料之外变量的引入而变得逻辑不再自洽,导致逻辑崩溃(因为实际环境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模型不是真理)。

事实上MVP模型 不仅仅用于可行性产品的原型设计,还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很多人现在喜欢去学习职业规划,但我们一定要清楚,人生不是按规划来的,真正好的规划是通过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天赋)来创建一个MVP(定位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可以理解为 一颗种子/小树苗),接下来 根据周围的环境和 经历的事情不断迭代,这个过程中要顺势而为,走到最后我们都会明白:你的人生不是要活出规划的样子,而是要活出生命的味道;人生过的是一份体验,是一份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历程。

3 模型简图

思维模型 MVP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