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析方法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百科名片

麦肯锡资深顾问梅尔达德·巴格海(Mehrdad Baghai)、斯蒂芬·科利(Stephen coley)与戴维-怀特(David white)通过对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研究

 

 

编辑本段
简介   麦肯锡资深顾问梅尔达德·巴格海(Mehrdad Baghai)、斯蒂芬·科利(Stephen coley)与戴维-怀特(David white)通过对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研究,在《增长炼金术——持续增长之秘诀》中提出所有不断保持增长的大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保持三层面业务的平衡发展:第一层面是拓展和守卫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新兴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候选业务。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建立新业务,它们能够从内部革 新其核心业务,而又同时开创新业务,它们所掌握的技巧在于保持新旧更替的管道畅通,一旦出现减退势头便不失时机地以新替旧。这就是著名的三层面理论。   
   战略分析方法_第1张图片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1

三层面增长理论认为健康的企业增长要综合平衡管理企业的三个层面的业务: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这一理论给正在寻求增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四个启示: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中国企业应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求发展机遇。

编辑本段
相关因素   
   战略分析方法_第2张图片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2

编辑本段
主要观点   麦肯锡公司根据他们对于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增长阶梯的概念。他们认为高速增长的公司每一段时间都会前进一步,每一步都会带来新行动和新能力;成功的增长公司强调针对近期和远期的远景和策略;真正伟大的公司是能维持增长同时追求增长的公司。他们提出增长有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公司实现增长就必须同时管好增长3层面。   对于企业来说要成功的进行3层面的增长,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加上有效结合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增长的关键。要达到领先,企业必须对3个发展层面进行均衡管理,对于不同层面的业务应该采用不同的战略与管理。第一层面是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这一业务实实在在地为公司带来大部分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长业务,这种业务已经经历了最初的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的探索,基本确立了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并且具有高成长性,已经产生了收入或利润,而且公司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第二层面的业务也会像第一层面的业务那样带来盈利。第三层面是处于探索阶段的未来业务,它们不仅是领导人的一些想法,而且是具有实质性运作或投资的一些小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将来有的能发展成为第二层面的业务,甚至成为第一层面业务。   对于寻求发展的企业来说要成功的启动3层面的增长必须首先取得增长的资格。所谓增长的资格第一要以优良的运营业绩力图成为领先市场的强竞争力企业。这样为建立增长的基础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的同时使管理者能领导并有足够的财务和相关能力支持增长。第二要剥离对企业未来无关紧要的业务,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企业现在和企业未来无关紧要的业务,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企业现在和第三是使投资者确信增长举措是好的投资,这样在投资者的支持下可以确保足够的资金以实现增长。   其次,企业希望增长必须做出增长的决心。由高层主管做出增长的承诺,统一领导层对于增长的认识,选出能够领导增长并且具有相关能力的关键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目标对于做出增长的决心也很重要,这样可以推动员工采用新思维,也使得企业活动和投入要有重点。做出增长的决心必须要去除组织结构中的障碍,确保企业文化、个人偏见、管理系统和激励机制不会对启动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因为持续增长是一个能力的吐旧纳新、使业务阶梯式上升的演进过程,要启动增长就一定要为增长建立起能力平台,取得增长的动力。获得成功增长的企业往往需要组合所需的能力,以良好的状态战胜竞争对手。它们还应该能迅速判断在已有的能力中哪些是新的能力平台所需要的,它们还能用切实的、一步一步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获取尚没有的能力,以充实能力平台。成功的企业的能力平台随不同层面业务的不同而不同,并能在增长阶梯的每一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充实,以形成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力。   企业3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有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要针对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不同的发展战略用不同的方式对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的业务、人才和业绩进行系统管理。

编辑本段
启示

简介

  一般来说我国很多企业在寻求增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一系列的战略选择和困惑,往往可持续性不强。在搞好主业还是寻求多元化上我国很多企业盲目发展多元化,失败例子很多,如著名的巨人集团。我国企业很多情况下搞不清增长和利润是否有矛盾,不知道哪个更重要。造成了过分追求规模与量的扩张,而忽视利润与价值创造,在许多行业造成恶性竞争、重复投资、市场高度不规范。在技术创新理论上我国企业认识很多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成功还不多。不少企业仍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不少企业觉得国内需求本身就与先进技术发展有脱节。因此,是赶超世界先进趋势还是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常常让中国企业迷惑不解。自从1998年金融风暴和2OO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全球的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动荡不安,中国人世后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不少我国企业放弃了或至少延缓了本来宏伟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第二、三层面业务的开拓,使企业缺乏自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启动市场的能力。

第一个启示

   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首先必须明确核心技能与核心业务,可以有几个,但总体上宜少不宜多,通过节支、增收与技术创新,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取得发展的权利。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现有业务都会有一个成熟、利润率逐步下降的过程,因而必须及时考虑多元化;但多元化不是为了今天的规模扩张,也不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多元化是为了不断寻找并发展未来两、三年来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说,核心业务是动态的概念,应该不断凋整,它永远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和最主要的利润源泉。多元业务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因此必须同时具备今天和未来若干年的眼光,而不是局限于短期考虑,争上项目,扩大短期规模与知名度。

第二个启示

   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首先是第一层面的业务必须能产生足够利润以支持其他层面,第一层面的业务的发展必须基于增加盈利能力的基础。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这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改善行业整体行为积极促使行业结构调整,而不是依靠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第二层面的业务可以以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但也必须充分认识今后盈利的可能性,确保净现值最大化。既要 有远见敢于投资,又必须确保投资的总效益,必要时考虑适当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增大效益。比较远的第三层面的业务则应以少量投资,增大选择的可能性与灵活性为主。可以多做一些基础工作,考虑与行业内外企业的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既规避风险,也有利于促发市场朝某一有利方向发展。

第三个启示

   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企业首先要能做到至少在某几个领域能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都能满足现有需求。这也是取得发展的资格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加强主业经营以取得增长的资格,与启动增长可以同步,不一定要分先后。优秀的企业应该考虑如何主导市场,塑造顾客需求,发掘潜在的需求。在许多行业,中国顾客通常需求特征细分不明显区别,无从取舍者数量不小。有效的塑造这些需求,既可产生第二层面业务的创意,也能在第一层面业务上加强顾客忠诚度 技术创新就是开拓新产品新业务的重要途径,必须与适当超前的塑造挖掘顾客潜在需求结合起来,注重产业化与市场化。创新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们将给用户带来怎样的额外价值?”,而不是“我们新产品的指标如何先进?”具备能够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巨大额外价值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创新的业务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个启示

   中国企业应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求发展机遇。许多中国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超高速的发展往往得助于有利于其发展的宏观大环境甚或某些特殊政策。但是,在中国人世后许多政策的放宽,企业面临的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使得在竞争日益激烈及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下,不少企业适应能力不强,持续性增长能力不强。要保持增长发展,就要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找机会。通常至少有几类发展机会。一是加大市场投资,利用其他企业松缓下滑时机,迅速取得更大的市场主导权,使市场占有率取得跳跃式增长(如2O世纪9O年代初美国康柏等)。二是利用行业不景气的现实,加速行业结构调整重组(如民航、化工等)。三是加速发展第二层面业务,反过来刺激支持第一层面业务,形成良性循环(如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成立的CE金融事业部,中国的信贷消费,与农村市场的启动等)。四是剥离部分业务,敢于有所不为,取得发展资金。在不景气下成长发展的企业必将具有独特竞争力,并形成持久发展的能力与动力。

 

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

 

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1918-2002),也是很著名的战略咨询专家。1965年,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把企业战略管理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产品与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他认为这四种要素可以在企业中产生一种合力,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所谓共同经营主线是指企业目前的产品与市场组合和未来的产品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联。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当从产品、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类似性,为企业确定出一条共同经营主线。

其中“成长方向”就是指在产品与市场领域,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安索夫根据企业现有的产品、市场和将来发展的新产品、新市场的组合,指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向发展的战略他在轴上画出两个坐标(市场和服务/产品),创造出一个可以评估不同战略的矩阵框架。它是以2 X 2的矩阵代表企业企图使收入或获利成长的四种选择,其主要的逻辑是企业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成长性策略来达成增加收入的目标。
四种关键的战略选择是:

 战略分析方法_第3张图片

1、新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推出新产品给现有顾客,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利用现有的顾客关系来借力使力。通常是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出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的顾客,提高该厂商在消费者荷包中的占有率。

2、市场扩展(Market Development):提供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市场上找到具有相同产品需求的使用者顾客,其中往往产品定位和销售方法会有所调整,但产品本身的核心技术则不必改变。

3、多样化(Deversification):提供新产品给新市场,此处由于企业的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场,因此是最冒险的多角化策略。其中成功的企业多半能在销售、通路或产品技术等know-how上取得某种综效(Synergy),否则多角化的失败机率很高。

4、市场渗透(Market Penetration):以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的顾客,以其目前的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力求增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采取市场渗透的策略,藉由促销或是提升服务品质等等方式来说服消费者改用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是说服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增加购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Product|     Old        |      New       |
| Market\       |     Product    |      Product   |
|——————————————————————————|
|    Old        |       A        |        B       |
|    Market     |                 |                 |
|——————————————————————————|
|    New        |       C        |        D       |
|    Market     |                 |                 |
|——————————————————————————|

Old Product可称为现有产品,反之New就是新产品,Old Market称为现有市场,
New就是新市场。
这是在看你目前想要经营的事业所处的策略位置上,是否为市场上已有的产品,
将会有四种情况,分别归类在ABCD
A:经营的事业(or产品)在目前市场上早已存在。
B:在现有市场上面你将开发新产品进军市场。
C:拥有的事业目前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来增加商机。
D:将在新的市场中开拓新的事业(or产品)。

面对不同的策略环境下,套用理论的策略分析如下:
A:市场渗透策略,保有现有顾客,开发潜在顾客。(ex.降价)
B:产品开发策略,可针对产品的升级及改良。
C:市场开发策略,可视为是寻找新的对象。
D:多角化经营策略,包含垂直整合、水平整合及复合式整合。(ex.Microsoft)

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最终所要阐述的一个中心思想即“产品和市场的相匹配”。

 

 

顾客感知价值

 

百科名片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就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顾客感知价值体现的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而区别于产品和服务的客观价值。

 

 

编辑本段
简介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人们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他们的期望。消费者希望在交易过程中实现一定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的本质是顾客感知,即顾客对与某企业交互过程和结果的主观感知,包括顾客对其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比较和权衡。顾客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顾客价值概念。后者是指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可以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属于企业内部认知导向;而前者是指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属于外部顾客认知导向。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感觉是人们对于事物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色彩、味道、温度等方面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反映,构成人们的感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看到同一事物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同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事物,结论自然也不同。   感觉是为了获得结果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看、听、闻、尝和摸”等接受信息。虽然获得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但只有一部分成为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属性的综合性反映。我们选择一些信息同时放弃其它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在同一时间里去注意所有的信息。这种现象就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人们每时每刻,都暴露在许多刺激之下,在面对众多的刺激下人们较可能注意与目前的需求有关的刺激、较可能注意其所期望的刺激、较可能注意某些大幅度偏离正常状况的刺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消费者的感知心理活动是进行其他消费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的感知有时会和现实不一致,但是这个“感知”却对消费者的行为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示例   比如:中国古代“买椟还珠”的故事中,买者对于盒子的感知价值显然与盒子本身的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差异。   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益(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付出(Perceived Sacrifices )之间的权衡。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涵义:首先,价值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不同的顾客对同一产品或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并不相同;其次,价值代表着一种效用(收益)与成本(代价)间的权衡,顾客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价值做出购买决定,而绝不是仅仅取决于某单一因素。

编辑本段
结论   载瑟摩尔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价值中收益成分包括显著的内部特性、外部特性、感知质量和其他相关的高层次的抽象概念。虽然许多顾客将产品质量(内部特性)作为价值收益中的主要部分,但总体上衡量价值收益仍包括诸如包装、颜色等外部特性和产品或企业的信誉、便利、形象等更高层次的抽象的利益。而且,产品的内部属性本身可能并不直接与顾客所感知到的价值相关,相反,它们往往要透过产品的外部特性甚至顾客个人所感知的抽象的利益才能得到体现。   (2)感知价值中所付出的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顾客付出货币和其他资源(例如时间、精力、努力)以获得产品或服务。对于一些价格感知程度高的顾客而言,货币方面的付出是关键性的因素,减少货币上的支出即是增加了感知价值;对于那些价格感知程度低的顾客而言,减少时间、精力方面支出更能增加感知价值。   (3)外部特性是"价值信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顾客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的费神的权衡。在评定产品价值时,顾客对组成产品的各种要素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顾客并不认真考虑价格与收益,而是依赖于暗示--经常是外来的暗示--"不经意"地形成自己对价值的印象,他们只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少量加工便实施购买行为。他们重复购买一个信任的品牌,利用外部价值暗示来简化其挑选过程。   (4)价值感性认识依赖于顾客进行估价的参照系统,即依赖于进行估价的背景。例如在不同的购买地点、购买时间、消费时间与地点,顾客对价值的感知就不一样。这意味着顾客感知价值是动态的。

编辑本段
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在顾客层面上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从以产品为中心、注重产品质量,到“以顾客为导向”、争取顾客满意与忠诚,直至90年代提出顾客感知价值概念。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越来越成为国外学者与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这正是企业不断追求竞争优势的合理与必然结果。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Woodruff(1997)也指出:“顾客感知价值是下一个竞争优势源泉。”企业为顾客提供优异价值的能力被视为是90年代最成功的竞争战略之一。如何将资源最大程度地、有效地转化为顾客感知价值,这将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基点。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不但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全新的进展,也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为顾客提供优异的顾客感知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也随着研究的拓展而不断完善。目前普通的观点认为,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顾客对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或称感知成本)进行权衡。感知利失包括购买者在采购时所面临的全部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得成本、运输、安装、订购、护修理以及采购失败或质量不尽人意的风险;感知利得是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中产品的物理属性、服务属性、可获得的技术支持等。因此,利得不仅仅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利失也不只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顾客感知价值具有主观性,是由顾客而不是由供应商决定的。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之后,美国管理学家福克纳和鲍曼又进一步指出,企业核心能力是公司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本企业特有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包括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大的R&D梯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内部激发团队精神的管理模式等。   Slater认为企业卓越的绩效来自于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Gale主张只有将顾客价值纳入竞争策略核心之中, 才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Woodruff则把顾客价值看作是竞争优势的下一个源泉。因此,顾客价值已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顾客价值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两者是一种互生共存的关系。

编辑本段
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操作   1. 价值探索:企业应培养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企业文化,并采用关系营销的概念去分析,明白和理解顾客需要的价值。   2. 价值结构:企业应先确立服务品牌的定位,并以顾客问卷调查之结果去评估以何种价值作为主题,才去建立和定价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   3. 沟通价值:服务品牌应为自己所确立的价值向顾客、战略伙伴、内部员工及公众等作沟通及教育。   4. 组织和训练以传递价值: 企业可创意地为每位员工设计不同角色,让他们共同建立价值、进行管理及市场运作,并参与到品牌价值链当中,而企业可提供培训去装备所有参与者,以保证他们具备传递价值给顾客的能力。   5. 以管理顾客的付出来改善其感知价值,顾客将会付出更少的努力和体力,不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以更舒适的方式去消费。   6. 企业应尽力维持原有顾客、伙伴和员工,以保证价值的传递在经济及生产力上更具效益。

编辑本段
培育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对 顾客期望价值和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为顾客提供期望的价值,并创造出未来市场的产业组织和管理形态。以顾客价值为基点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就是要识别和了解目标市场顾客的期望价值。通过培养企业的产业洞察力,超越现有的产品和市场,寻找顾客一直重视的价值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建立起优势技能。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审视、分析、发现和创新的管理过程。    1、分析竞争对手状况   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就是提供了比竞争对手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竞争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与基础平台。因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顾客需求,或者可以将企业看作是一个顾客价值创造系统;企业产出的最终结果就是企业市场提供物的顾客感知价值;而顾客则基于价值感知的大小来选择购买最佳供应商的市场提供物。通过研究竞争对手,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了解企业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可能客户子集,因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2、研究、识别目标顾客感知价值,找出顾客最关注的价值领域   根据WolfgangUaga等人的实证研究,实际上可以把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分成三类:产品相关特性,如产品的一致性、产品特征、产品范围、便于使用;服务相关特性,如供应的可靠性与敏捷性、技术支持、快速响应、产品创新、技术信息;与促销相关的特性,如形象、个人关系、公司的可靠性、公共关系、上游整合等。在对顾客的调研中发现,在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中,质量的主动作用要远远大于价格的驱动力量,前者是63.3%,后者是36.7%(也就是说,在工业品市场中,顾客更看重的是质量,而对价格的敏感性则比较低)。而在构成产品质量的各项具体要素中,产品的一致性具有最强的驱动力量,为19.8%,其次是产品的技术特性、使用方便性和完品范围,分别为18.4%、4.9%和3.0%;在服务相关特性中,交货的速度与可靠性具有最强的驱动效果,为7.8%,其次是技术支持与运用、快速服务与响应、产品创新和技术信息提供,表明其驱动能力的重要性为6.8%、6.5%、3.7%和2.3%;而在促销相关因素中,公司的可靠性驱动能力最强,重要性为6.9%,其次为个人关系和IS09001认证,重要性分别为4.1%和2.9%。因此,光靠产品质量是创造和传递优异顾客感知价值的,必须通过深入了解顾客及其偏好,持续与顾客互动,并识别顾客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并清楚地知道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是如何考虑得失进行选择的。要找出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价值领域是什么,并考察这些价值领域受哪些因素影响。如果企业真正研究清楚目标顾客的价值,将有助于企业去培育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关键的价值领域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可从两方面找出需要提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通过理解哪些是关键的顾客价值驱动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关键的价值驱动上的相对地位。企业最后要做的就是将资源投入到最有竞争优势的地方一关键的价值领域。平均投入到产品或服务身上,最终的产出不会是均等的。这样,企业可以最佳地分配自己的战略资源,从而最大化顾客价值。所以,对企业来说,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对于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很重要的。    4、利用价值链实现联盟竞争优势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间的协调与联系也随之越来越重要,竞争加剧使企业单独作战很难体现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必须与其供应及销售渠道建立密切的价值链关系,从而实现联盟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不仅在其内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和其供应商、销售商的渠道价值链密切相关。因此,供应和销售渠道的活动影响企业成本和效益,也影响企业实现顾客感知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利用价值链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其与供应商及销售商渠道的合作,可提高顾客整体价值,降低顾客购买成本,实现顾客感知价值最大化。因此,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来源,利用价值链实现网络竞争优势是建立企业顾客感知价值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    5、培养资源整合能力   企业在识别和了解目标顾客的期望价值后,必须整合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企业与社会资源来保障顾客价值的实现或顾客价值的提升。企业资源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人力资源的整合,企业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选拔与培养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及有强烈顾客意识的员工队伍,同时企业也要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善待员工的企业,才能够善待顾客;组织资源的整合,改造企业的管理组织体系,引入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达到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管理幅度大及控制相对宽松的目的;企业资产与社会资产的整合能力,企业间组成互补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顾客价值。

4C营销理论

百科名片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朋特(Robert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 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营销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瞄准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

编辑本段
由来   二十世纪七、八年代,美国人饱受了经济不景气,失业的苦恼,同时听够了有关日本企业成功经营的艺术等各种说法,也在努力寻找着适合于本国企业发展振兴的法宝。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管理硕士,长期服务于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者,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62家大公司,又以获利能力和成长的速度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的模范公司,其中IBM、德州仪器、惠普、麦当劳、柯达、杜邦等各行业中的翘楚,他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讨论,以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简称7--S模型)为研究的框架,总结了这些成功企业的一些共同特点,写出了《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一书,使众多的美国企业重新找回了失浇的信心。

编辑本段
图解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是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的,绝不能忽略。

编辑本段
硬件要素分析

战略

  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昨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这一管理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经济、技术、产品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7年美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只明20%,而1970年已经达到了100%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67年曾进行过专门调查,在63家给予问答的日本大公司中,99%有战略规划。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有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

结构

  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企业组织的构成形式。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结构是为战略实施服务的,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对应,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如通用电子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执行的是简单的事业部制,但那时企业已经开始从事大规模经营的战略,到了60年代,该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而行政管理却跟不上,造成多种经是失控、影响了利润的增长,在70年代初,企业重新设计了组织机构,采用战略经是单位结构,使行政管理滞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妥善地控制了多种经营。利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由此看出,企业组织结构一定要适应实施企业战略的需要,它是企业战略贯彻实施的组织保证。另外,两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简单明最美国成功企业的组织特点,这些企业中上层的管理人员尤其少,常常可以见到不到一百个管理人员的公司在经是上百亿美元的事业。

制度

  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制定与战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如具有创新精神的3M公司的创新制度,在3M,一个人只要参加新产品创新事业的开发工作,他在公司里的职位和薪酬自然会随着产品的成绩而改变,即使开始他只是一个生产线的工程师,如果产品打入市场,就可以提升为产品工程师,如果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五百美元时,他就可以成为产品线经理,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

编辑本段
软件要素分析风格   两位学者发现,杰出企业都呈现出既中央集权又地方分权的宽严并济的管理风格。他们让生产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极端自主,另一方面又固执地遵守着几项流传久远的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由于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领会了这种思想并用其指导实际行动,战略才能得到成功的实施。因此,战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战略研究人员晕一个层次上,而应该让执行战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了解企业的整个战略意图。企业成员共同的传真观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准备的战略实施时,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使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理解它、掌握它,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日本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注重沟通领导层和执行总的思想,使得领导层制定的战略能够顺利地、迅速付诸实施。

人员

  战略实施还需用充分的人力准备,有时战略实施的成败确系于有无适的合的人员去实施,实践证明,人力准备是战略实施的关键。IBM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人,并且花很多时间来执行这个原则。因为,他们坚信员工不底细职位高低,都是产生效能的源泉。所以,企业在做好组织设计的同时,应注意配备符合战略思想的需要的员工队伍,将他们培训好,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并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各层次人员都树立起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如麦当劳的员工都十分有礼貌地提供微笑服务;IBM的销售工程师技术水平都很高,可以帮助顾客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迪斯尼上午员工生活态度都十分乐观,他们为顾客带来了欢乐。人力配备和培训是一项庞大、复杂和艰巨的组织工儿。

技能

  在执行公司战略时,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大显身手,但他们惊人的体质和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在生理和精神上严格训练的结果。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

编辑本段
总结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只有中软硬两方面七个要素能够很好地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略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