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Mac?Windows?

    入手视网膜屏的MBP已经有三个礼拜了,小有感慨。

其实从入行开始就在做苹果梦,那时还是G4、G5的时代,Mac还处于背地里和Intel勾搭的状态。当时看到公司的叉车一个猛冲就插碎两台还没拆封的G5时,我就止不住的想,还能抢救下么,能抢救的话就收了吧……

    可惜当时一台苹果的钱,靠工资一年也攒不下来。

    就这样过了十年……终于按捺不住了。虽然对铺天盖地的“开发人员就该用Mac”的说法将信将疑,但总得尝试下才能下结论。于是入手了13寸的RMBP,初看是几乎完美的笔记本,就差一块独立显卡而已。然后,就是一天天的折腾了。

    分享些心得吧。

Mac的好处

    触摸板太太太强大了:很难想象能够在没有鼠标的情况下完成那么多的操作,但Mac做到了。为此很庆幸没有买MacMini,否则现在很可能正在用PC键鼠操作着OSX而完全没有体验到手势的强大。这里也给在Mac上装Windows的用户一个劝告,哪怕只是冲着触控板也切换回去吧,否则浪费大了。

    视网膜屏:不用什么测评,看完Retina再看其它的PC屏幕,高下立判。话说我入手第二天,就看到新的视网膜屏的Chromebook,当时我的脸就绿了……Pixel才是我心目中的首选啊。

    时间机器:对于有备份强迫症的我,真的是太贴心了。

    iTunes:这个不多说了,速度比Windows下快了不止一星半点。

    固态硬盘:速度倒是不重要,关键是终于敢边坐车边用本子了。

Mac的坏处

    虽然移植自BSD,但是“为了易用性”把目录给重命名了。入手之前我很天真的以为自己积累的脚本拿到Mac上一样能运行,不都是*nix吗,不都有ksh和Bash么。结果第一回合我就惨败了。目录不一样,程序的位置不一样……想用ln全部重新设置一下,想想多少有些不地道,还是算了。(顺便开个玩笑,这么大价钱买的机器,是绝对不会预装free命令的)。

    孱弱的Finder:说到系统自带的文件管理器,可以说是各有各的不足。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最中庸;Mac的Finder么有那么多好的理念,但不装插件居然不能自动排列图标??!还有一连NAS,那个响应速度啊;KDE下面的Dolphin可以说当世最强,最适合开发人员,可惜性能不过关……

    办公套件:性能是一大问题。iWork打开Office文档时的资源消耗远超MS Office,事实上我有好多大个儿Excel文件根本打不开,不是不兼容,只是纯属数据量太大。当然,你可以选择Mac版的Office,但据说中文支持别有风味……还有,Numbers你能不能别天天崩溃啊?

    输入法:因为涉及底层操作,苹果根本不开放输入法的软件上架,没有竞争,默认的输入法当然发育不良。当然,大部分时间运行得还不错,但是少部分时间(比如在天猫的搜索栏里输入)真是让人捉急。中英文的切换也不够方便。

    外接显示器:谈到外接的显示器,自然没有Retina。然后你就看到满屏的悲剧。有人说是分辨率不匹配,其实根本是系统渲染问题:只要往外接的显示器拉一个虚拟机或远程桌面显示下Windows的屏幕就知道了,虚拟机的文字清晰锐利,外边的文字则糊成一片。还有就是一开全屏,另外半边显示器就啥都不显示……话说十年前我可就一个显示器放视频,一个显示器打Diablo——Linux桌面十年前能做的事情,居然Mac不行??!

    中文支持:这个说实在的不算Mac的问题,但一下子在Mac下遇到那么多案例,多少还是要提的。拿Java来说,撇开版本号的问题不谈,今天遇到的一个Bug真是让我吐血了。遍历一个文件夹,一回头就告诉我文件找不到了。一追踪,居然是因为文件是从Windows下拷贝过来,然后带中文名造成的。另外就是一个我从十年前就开始用的SplashID,在中文环境下(无论啥输入法)居然不能设置密码……密码管理软件在中文环境下没法设密码??!顺便说下Windows,当年把我赶到Linux下的第一个原因就是Windows混乱的字符集管理,而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改善。

    浏览器:这个也不是“Mac自己”的问题,但确实是“Mac下”才有的混账事。Chrome不能把页面设成本地程序,而且会不断把当前页面刷成主页、Opera无法打开本地文件……

其它

    可以说,Mac是不错,但也远非完美。如果是做开发,无论如何还是待在Linux下为好,只要不是开发mac程序,Linux下应有尽有(可是Linux下没有Evernote、没有Box.com的客户端、没有任何好用的Office软件,我勒个去啊,而且个别驱动有时灵有时不灵,对人品要求太高啊)。Mac在开发这一层面唯一有优势的是整个生态圈管理和超统一的开发平台,可以节约程序员大量的时间。对于日常的应用程序而言多数程序或网络应用现在都是Windows/Mac通吃,这一点Linux是弱项。但考虑到移动端的整合,Android的应用和三大平台都没有特别的配合,而iOS和Mac的配合可以说是完美,尤其是加上iCloud后。总而言之,唯一可以扔掉的是Windows(可惜Steam下的上古卷轴居然没有Mac版……虽然有也跑不动)。

    另外就是AppleScript,Windows的GUI虽然也很强大,但是丝毫无法互通,但Mac下的GUI却可以通过Services形成*nix管道一样的效果,为此,我还真的决定豁出老命,学点封闭平台下的新把戏啊。

    回头再谈屏幕和电池。话说Retina的效果真是好,可是并不能使你在一个屏上放更多的terminal窗口,到头来我还是把窗口全屏后进vi再分屏。所以除非是做视频或图像编辑的童鞋,Retina那多出来的像素还不一定实用。电池么,我之前一半价钱买的TimelineX貌似还要胜过RMBP一筹。

    再谈游戏。鉴于先天不足的HD4000,我直接放弃了在Mac上玩DiableIII和上古五的想法。不过这里要提下Steam。一直以来,电脑游戏很多时候都等同于Windows游戏,但现在看看Steam,已经涉足Mac和Linux。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同的游戏对比Linux版本和Windows版本,前者的性能要更出色些。而我在Steam上购买的游戏,也有三款直接出现在了Mac版上:巫师II、火炬之光还有刺客信条II。也许过不了两年,人们将不会为了游戏而固守Windows吧。至于现在,我的TimelineX还是保留了Windows,只为游戏、不做他求。

    最后关于装软件,很多人的观点是Windows最好装,然后是Mac,最后是Linux……我的观点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不一样了,毫无疑问的是只要知道repo,Linux下无论是安装还是升级软件都是最最简单、最最省心的。我之所以不用迅雷之类的东西,就是因为不论装啥软件,repo下都有,一个命令搞定,根本不管还要下载什么的。至于编译和依赖,除非是有特殊需求,完全不用考虑。Mac下也有相同的机制,但是可惜版本落后,对于不升级就会死的用户来说,心理上会略有不适。Windows么……不过话说回来,简单不简单、省心不省心也是因人而异,没有完全的标准,有很多人就是愿意重复简单操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