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澜访谈录有感

本来是不打算写书评的,看书是一种输入的过程,而码字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回忆,联想,总结。是一个脑力活动,但是最近又想到读书的几个过程,颇觉我应该在每次看完书后,写点什么,就算留点回忆吧,毕竟世上的书籍就如同柳树飘飞的柳絮,能够遇见一本书,并耐心的读完,是我和书的缘分。
每次看杨澜的文字,都会有一种安宁的感觉,她有一种魅力能够让你静下心来走进她的访问,感受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前些天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某周刊的大师访谈录,看了几篇,实在看不下去了,丢置在床边,因为他的访问就像是一片叶子浮在水上,浮躁,严肃,被采访者就像是水,但是采访者却没有打开自己,真正的走进被采访者,所问问题必然是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是没有灵魂的。但是杨澜的访问却不是如此,杨澜的访问就像他的微笑一样让人觉得温暖,她就像是一个朋友,在一个秋天的午后,和你在树下聊天,聆听着你的故事。访问者和被采访者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他们更应该是一种倾听与诉说的亲近关系,采访者需要引导被采访者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述说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在杨澜的访问中,我能够隐隐的了解杨澜对于每件事情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是内敛的,不张扬的,或许这就是岁月渐渐赋给杨澜的通达和善良吧。对于别人的经历,我们不能够带着太多的自我眼光去看,特别是采访者,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截然不同的,而对于采访节目来说就是尽量原汁原味的把采访者的经历和想法传递给观众。采访者可以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够太突兀,太耀眼,毕竟嘉宾的故事才是主角,不能够宣兵夺主。
或许我们不是主持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是倾听者,对于我来说,看完杨澜的访谈录后,我应该逐渐学会去倾听别人的故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心声,对于他人的决定或是做法,就算不符合我自己的世界观,我也应该去学会宽容和理解,不可妄自加以点评,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想我必须去慢慢学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书阅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