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道德文化建设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有几个水平呢?有3个水平,6个阶段。

      我觉得,此理论特别适合做为班级道德文化建设的依据。以便更科学的把控学生的特点,科学分类,因材施教。

班级道德文化建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受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就像小学生认为的那样,受老师表扬的就是好行为,受批评的就是坏行为。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为准则。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这三个水平又分为6个阶段。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即校领导,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和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两难中的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学生个人需求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就是大众理解的自私自利。(阶段1和阶段2属于第一水平,即前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任务所制定的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学生”取向。也称为维护学校和班级秩序取向,即作为学校和班级成员,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学校和班级秩序,这是好学生的义务,不能违反纪律。我们大多数学生都处于阶段3和阶段4,而这两个阶段属于习俗水平,也就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这样一个道德水平。

      阶段5:类似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为所有学生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大集体需要的便应当遵守;如果不合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这类学生大多会有自已的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并能积极帮助筹建班级道德文化。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性取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己经超越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阶段5与阶段6属于后习俗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班级道德文化建设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更通俗一点讲,班级道德培养的可分六个层次:

      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六个层次不说高下,自然分明。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一样,人数少,管理方法应该不同吧。最低多惩戒,最高多奖励。用错了方法,是因为不明学生取向使然。

班级道德文化建设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级道德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