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文学无用论”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感觉如鲠在喉,不说不快。

原文地址在这:

新青年: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zhuanlan.zhihu.com

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少读文学书,甚或不读文学书。全篇都透露着“文学无用”的思想。既然作者认为文学这般“不实用”,那就让我们看看作者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吧,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文章的第一点是:实用性并不强,这是文学书的第一大弊病

作者说:读十本文学书不如读一本专业书或工具书来的实在,他还加了一个可能。这就显得作者的聪明了,不把话说死,好让人们批驳他也批驳的无力,好有回旋的余地。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事实上读一本专业书的时间可能远远大于读十本文学书的时间,并且花费的精力也完完全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读专业书,哪一类专业书,读作者所说读社科类的书吗?,为什么不读自然科学类的书呢,也许更实用也说不定。读专业书,那么容易吗?况且,读专业书,又有什么实用的。一门专业,是成体系的,要读一本,就意味着要读很多本,否则读来也是无用。哪怕读完一本专业书,也不一定比读完10本文学书“更有用”。

然后作者列举了不少名家大作,后面又加了一个“那又如何呢”。别人花费了一辈子的心血来写的作品,而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到他这里来,就是“那又如何呢”,一句话便评价了人家的作品,厉害厉害。论及读文学书的作用,是“无非就是”,是“谈资”,是“一些共鸣”,是“仅此而已”。不由得再说一句,厉害厉害,感情读文学书就这个作用,长见识了。最后,作者给出观点了:论起实用性,这些文学作品在所有书目门类中处于低层位置,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实用性“低层位置”“没有多少价值”,字字诛心啊!什么是实用性呢,什么是价值呢,还是让作者来告诉我们吧。

看看那些创作文学的人吧,算是集大成于一身了:

卡夫卡死后成名;

麦尔维尔写《白鲸》时不被人重视,自己活得马马虎虎;

波德莱尔一辈子写诗的稿费才挣了3万5法郎;

曹雪芹中年后很穷,经常举家食粥

...

实际上大多数文学家,只要不是门德尔松、托尔斯泰之类祖上富,生前大都窘迫。

(摘自张佳玮)

引用了别人的话,于是所谓实用性,所谓价值,就很明显了。无非就是能赚多少钱

于是,我们可以把作者的结论用相同的意思表达出来:论起赚钱,这些文学作品在所有书目门类中处于低层位置,并不能赚多少钱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吧,只是说的太婉转了。况且,为了生活。不管是读书的,还是写书的,总要去赚钱的。但硬要把看书和赚钱关联起来,似乎是说,读书就是为了赚钱的。这就显得十分乃至万分可恶了。不知作者是何居心。

接下来又说:文学其实本来就应该是不愁吃穿的殷实子弟才有闲情去搞的东西,作者如此,读者亦复如此。这里有一个矛盾,作者在前面举了例子说明,那些创作文学的人,大都贫穷,生活窘迫。这里又说文学是不愁吃穿的殷实子弟去搞的东西。岂不是自相矛盾,这里的矛盾就是赚钱与搞文学从来都是分道扬镳的。照作者的观点,那些没钱还去搞文学的,大致是脑子有病吧。

然后给了我们建议:在一个人自我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硬知识尚未掌握完全以前,我并不建议他去读太多文学类虚构或抒情作品。作者真是高瞻远瞩,连前途都为我们考虑好了。要完全掌握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硬知识。请问达到这个“完全掌握”的时间需要多久,一辈子吗?实际上读文学书大都是无用功,对个人生活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到这里,我已经无力批驳了,对于作者那已完全扭曲的价值观,我已经无话可说了。我不知道作者是凭着怎样的勇气,敢说出这样的话,这无异于是在否定整个文学的存在啊。可悲可悲。

文章的第二点是:看多了文学,人容易得病,矫情病

我不知道读文学书多的人有没有矫情病,但可以肯定作者有病,也许不仅是矫情病。还可能是脑子有病。作者说自己读了近千本文学书,而且既读过“高大上”的作家的作品,也读过“接地气”的作家的作品。言下之意就是说,我读过这么多书,你读过几本,读的没我多的都不配和我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说,我读的这么多,我说话才有权威。于是,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与他读过多少本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而且不管好书烂书。只读过十本文学书,都不配讨论文学;只读过一百本文学书,没资格和我讨论文学;只有读过一千本文学书的人,才配和我讨论文学。以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只需问他读过多少本文学书就行了。而至于评价一个文学家的地位,只需了解他一个月赚多少钱即可。

接下来,作者这样写道:

大概在我读了很多像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这类灰色作家的书以后,我才慢慢发现一个事实。

在谈论这个事实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串死亡名单:

1893年 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16年 作家杰克·伦敦在卧室注入过量吗啡自杀 

1948年 太宰治于《人间失格》发布后自杀 

1961年 作家海明威,在病症和精神的困扰下手持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1970年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总监室剖腹自杀

 1972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生前他极力反对自杀 1989年 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1年 台湾作家三毛在荣民总医院的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

读到这里,我感到后背一阵冷意,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深的恶意。作者这样写,是何目的,拿作家们自杀的例子来是想说明什么。作家自杀,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况且,即使有些作家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死,我们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有深深的哀叹罢了。但到了作者这里,作家自杀,成了他去谈论文学,教诲人们的资本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黑暗,可能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的。作者这样写,简直是想要灭绝整个文学的发展啊,不知道作者究竟因为文学而导致怎样的遭遇,以至于如此痛恨文学。

我可以恶意的揣测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1.减少竞争对手。通过其对读文学这件事的抹黑,以让人们远离文学,好让他可以割更多无脑群众的智商税。

2.博关注。通过其扭曲的观念,先拉拢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同时让不赞同他观念的人去仇恨他,厌恶他。然后去抨击他,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且听说他很欣赏咪蒙,视其为偶像。而且不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评价文章《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是不是他雇水军提的。

最后,这是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一段话:

文学从功用上来看,在增进知识方面,不及历史书册;在劝诫人类上,不如格言;在使人发家致富方面,不及工商业;在获取功名上,不如毕业文凭。不过,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因而接近满足了……文学对于人生,它的功用决不在衣食、房屋,以及宗教、道德等之下,这是因为人生活于天地间,必定有时自觉勤奋劳动,有时也会精神颓唐而迷惘;有时必须努力去谋生计,有时也会忘记谋生的事情而去寻欢作乐;有时活动在现实世界,有时神驰于理想的境界。如果只是偏在一个方面努力,这就不是完满了。文学可以抚慰人的心灵,焕发人的精神,启发人的思想,揭示人生的奥秘、生活的实质,这是科学所不能做到的,这就是文学的任务和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驳“文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