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十点读书听书会员必读书目
只是觉得书很好解读很好,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若侵犯版权,请私信我,马上撤回,不喜勿喷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不是吃不饱肚子,而是不够快乐;并且这种低幸福感,80%以上源自心智的不成熟。
你也许很想反驳我,不过别着急,先听我讲几个例子吧:
十七八岁的时候,每个人班上都有几个对分数不屑一顾的同学。他们逃学旷课、拉帮结派,觉得自己很酷,敢向老师宣战;
大四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应聘、国考和读研之间犹豫过:因为跑招聘会不理想,决定考研,或者在备考过程中突然又接到工作offer,于是放弃备考;
30岁的时候,父母差不多开始催婚了。可是你很无奈,向单身的同事讨教经验,俩人聊了一中午,你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在等待某个人,而是不想承担双份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例子,你是否明白了呢?有时候我们不是在选择命运,而是在命运里碰运气,本质上还是不成熟。
这话听起来可能不舒服。但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成熟并去改变,比开开心心地摔跟头要好得多。因为压下去的麻烦,迟早会再次涌出来给我们点颜色看看。就像身为大学生的我曾经深刻体会到平时欠下的课程作业总要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前补回来一样。欠下的总是要还的。
我们需要寻找方法去改变现状,于是今天学习的这本书,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能为你指点迷津,帮助你在人生的转折点实现跨越。
这本书名叫《少有人走的路》,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心理学家、坦普尔国际和平奖的获得者斯科特·派克之手。
出版后,未经宣传便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二十年之久,已经帮助亿万读者走出思维困境、收获心灵感悟。
你将了解到:如何复制成功人士把控命运的手段,拒绝脱线人生;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实现心灵的二次疗愈;如何开发大脑潜能,成为未来路上的终极赢家。
叔本华说过:“人生如钟摆,总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摇摆。”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哪怕像成功的马云,也会宣称创立阿里是他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你可以任意想到一位自己心中的人生赢家,再去了解一下他的资料,他的生活里不可能没有痛苦。
你可能要感慨:我太难了!
是这样吗?痛苦不完全是坏事哦。因为痛苦意味着缺乏,而缺乏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能沿着“缺乏”指明的道路一往无前,我们总归是在实现幸福的路上,是踏实的。
然而,身边总是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忽视缺乏,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爱上了酗酒、纵欲、虚拟世界的狂欢,其实这都有逃避问题的嫌疑。
可是身边还会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心智成熟。他们会持之以恒地向"缺乏"指引的方向努力的进发。他们从不被欲望的烟幕诱惑,这种品质,就是高度自律。
所以,想要不空虚,就得养成自律的品质,而自律其实也不难,你只需要记住四大原则。
先来看看第一条原则,延迟满足。
什么是延迟满足?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学生家长,你会希望孩子做完作业再看电视,还是玩到半夜再哭天抢地得赶作业?很明显,你会替孩子选前一种。因为用一个小时的痛苦,换三个小时的幸福,当然比反过来要划算得多。
你的选择,刚好体现了延迟满足的原则。
在教育学家看来,延迟满足应该是学前教育的重头戏,在孩子青春期前就充分运用到家庭教育里。
可实际情况是,很少有父母有意识地展开这项训练,而对延迟满足的忽视,会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表现。
从小不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明明智商毫不逊色,成绩却总落后别人一大截;他们更容易冲动,缺乏耐性、懒得思考,对大小诱惑毫无抵抗力,长年沉浸在及时行乐的情绪里。
更可怕的是,这种享乐背后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准则。他们可能会拿比尔·盖茨退学替自己打掩护,可是很清楚自己没有创立微软的能力。
长大以后,他们就成为那种拖延症患者,被一个一个“任务截止时间”折磨得抓耳挠腮。
如果他们想改变这种境况,唯一的秘诀就是学会延迟满足。比如:吃蛋糕时先吃不喜欢的水果花边,做工作时先处理最困难的任务。
延迟满足,换取更大的回报,这是第一条自律原则。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条原则,承担责任。
也许我们都有过逃避责任的念头,遇到问题就想对自己说“跟我没太大关系吧”。
比如,你明知道出言不逊伤害了朋友,却懒得解释;或者明知道自己没有经验,还是凭冲动辞职创业。你看,你总想做一些事,但又不想为这些事负责。
还有一部分人为了不承担责任,干脆放弃行动。他们选择无动于衷、减少投入,用拒绝开始的方式避免一切结束。
这些人往往会告诉自己,“如果我有心竞争的话,一定是第一名,只是我不感兴趣罢了”,或者替孩子做辩护,“他真的很聪明,只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罢了”。
你看,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令人生气。就像花样滑冰冠军羽生结弦说的那样,“明明能做到的事情,等到失败了再说可惜,那不是很无聊吗?”
有句俗语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是,葡萄酸不酸,只有吃到的人才有资格发言。做出吃葡萄这个动作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有承担一切后果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还反映在很多人愿意把一切问题的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在他们心中自己永远没有错。
举个例子:一个外国人叫斯科特,他试图帮一位军官解决酗酒问题。
他问军官:“你喜欢读书吗?”
军官说:“当然喜欢。”
既然如此,他问:“你为什么不用读书代替喝酒呢?”
军官说:“营房太吵了,我没法安心。”
斯科特又问:“为什么不去图书馆读呢?”
军官说:“因为图书馆太远啦。”
一来二去,军官终于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读书那块料。
你看,本来酗酒就是酗酒,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可在他眼中,这都是别人、环境、外在因素逼迫他最后只能选择喝酒。这是什么逻辑?
无奈之下,斯科特只好下结论:这位军官根本不想接受帮助,部队也终于把他撤职了。
现在回想一下,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是不是太多了呢?
比如:明明是自己把任务安排得过满导致加班,却又不高兴别人都能准时回家,忍不住埋怨——这同样是一种推卸责任,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这本书要告诉你的是,选择权从来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手里。学会承担责任,随时把握人生的方向盘,是自律的第二条原则。
下面要说的第三条原则,叫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圈子。
有时候,给你绊脚的不一定是自己,有可能是客观原因。包括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可以触达的资源等。
比如说,为了摆脱寂寞,你每天都积极社交,可是不管你怎么努力,还是没人能交心。
也许觉得是自己性格问题,或者是沟通表达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进取心比别人强烈;在这个圈子里,你很难交到朋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时你真正要做的不是弯腰,而是跳跃。你明明是在进步,却因为要随波逐流,就故意暂缓脚步或倒退。这也是不自律的表现。
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不论是及时行乐、推卸责任,还是缺乏自我认识,都带有心智倒退的色彩,是把过去的行为模式运用到现在的生活里。
下面,我们谈谈第四条原则,心态平衡。
说心态平衡之前,我们不妨来说一说心态不平衡。
什么样子是心态不平衡?
举个例子:
这是一名三十岁的程序员,因为挑衅上司被迫频繁跳槽,还因为袭警三度入狱。
调查其原因,会发现他非常愤世嫉俗,觉得所有权威人物都是混蛋;而且他厌恶权威不单单是针对上司和警察,甚至在对父母发泄不满。
原来,在他小时候,父母经常违背承诺。明明答应生日送他脚踏车,转头就把他的生日给忘了;或者说好周末带他去游乐园,临时又拿“工作太忙”当借口。
他们照料孩子全凭冲动,还总拿“爸爸妈妈是为你好”当借口。长期以来失望让他得出结论:大人都是大骗子,这种想法在他成年后逐渐转化为“大人物都是大骗子”,才有了之后无端的怒气。
因为过去的损失或损害,就把这种痛苦转移嫁接给其他人,以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对出身无可奈何,成年后却应该有能力选择命运。
理性面对创伤,找回内心平衡,是我们要讲的第四条自律原则。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条自律原则外,其实还有一种力量能帮助我们走向成熟,那就是爱。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爱和成熟也有关系?
我们可以先来听听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像七岁的小朋友那样胆小怕事。在一次心理辅导课上,他对老师说:“妈妈直到高中都不让我坐校车上学,她怕我受伤,所以天天开车接送我。这让她多了很多负担,可她真的太爱我了!”
你细细想来,其实这位母亲的爱并不单纯,而是混合着控制。爱和控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我爱你,一无所求”,后者是“我爱你,需要索取”。
比如因为爱而关心伴侣,和为了利益大献殷勤,就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前者爱得坦荡,后者连真实意图都要隐藏起来。真正的爱不会遮遮掩掩地发生,它必须在诚恳中萌芽。
当我们爱的时候,的确像爱情剧场说的那样,“因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了”,这种爱将成为你心智成熟的助力,帮助你做出重大改变。
下面举这个例子,仿佛在我们身边都发生过,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爱与成熟之间的关系。
一天,一位父亲正在和女儿下棋。俩人一直玩到晚上九点,女儿突然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得快点下。我明天还要上课呢!”
父亲知道,女儿每天都九点半上床睡觉。可他心里觉得,既然自己都能放下繁重的工作陪女儿,女儿为什么不能做一点牺牲呢?
他说:“你别催我啊,早知道下不完,还不如不下呢!何况我们不是玩得正高兴吗?晚点睡也没什么!”
女儿愁眉苦脸起来,哀求他别迟疑那么久;可他却决心装傻充愣,嘟囔着下棋这么严肃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
到十点钟的时候,女儿终于哭了出来,说她自愿认输,然后跑回到楼上去了。就在一瞬间,父亲意识到,是自己的不成熟,让一个愉快的周末泡汤了。
父亲开始反思了:其实,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骑自行车,喜欢全速冲下坡,因为太刺激了,直到转角都不肯减速。结果有一天,他连人带车飞了出去。
而今晚下棋就像那次事故,是因为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执念,反而失去更多。如果他想得到女儿的爱,就得放弃一部分自我。
这种自我执念,曾经帮他在事业上披荆斩棘。但家应该是休战的地方,不是争输赢的地方。
不知道你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了吗?放弃自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它又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因为一直要求当主角的话,我们是没法学会爱人的。
一个过分自我的人,往往是儿童时代就埋下的种子。
在婴儿出生的头七个月里,是没法区分“我”和世界的。当他在地板上爬来爬去、当他感到饥肠辘辘,会觉得全世界都跟着他一起移动、一块儿挨饿。
不论是母亲的摇篮曲还是父亲的拍打,在他的小脑袋里,都是应自己的需求乍现的。这种错觉直到他一岁左右,才渐渐纠正过来。
他开始区分我是谁,谁不是我;这是我的胳膊,那不是我的手……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尤其重要。一方面,他们需要满足孩子自然的需求,让他吃饱穿暖,给他足够的爱抚;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制止孩子无休止的索取和报复式的哭泣。
如果没做好后者,孩子会始终像7个月大那样,稍不顺心就闹得天翻地覆,这其实是自我意识发育迟缓的表现。
当孩子进入小学,他们已经很少幻想自己是宇宙中心了。为了补偿心里的遗憾,他们会把无所不能的愿望交托付给超人、太空飞侠或变形金刚。
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更有力量、更有理智、更加成熟。开始走向真正的探索,也走向合作。
在这个关键阶段,如果孩子不被鼓励勇敢、如果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很有可能会缺乏拥抱世界的勇气。
他们或言行偏激,或过分殷勤,在人际交往中两败俱伤。于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所谓“安全”的自我牢笼里,无法突破这层心理防护网。
可另一面,他们又迫切希望冲出自我的牢笼。在这个时候,谈一场恋爱也许会暂缓这种焦虑,因为两颗心的交换,能让彼此再次体验到7个月大时无所不能的快感。
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突破自我的钥匙根本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手里。
这份错觉让我们神魂颠倒、心智退化。平时尚且能控制的问题,如今统统在爱情里暴露出来。
我们在爱里变虚弱或变强势,或过度防御、或过度控制;那些“没有你我怎么活的下去”的感慨,根本不是真爱的表现,而是寄生与被寄生的象征。
这些爱情看似热烈,实则脆弱,终有一天你会意识到,你还是关在自我的牢笼里。
你要记住,只有你健全了,你的爱才会健全;只有你学会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
说完爱与成熟之间奥秘,接下来聊聊:想要心智成熟,我们需要学会激发大脑的潜意识。这是一股神秘的力量。
假如你出生在温馨幸福的家庭,未来会更有可能复制出一段温馨幸福的爱情;假如你接受的是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教育,未来你也会更顺利地突破自我、走向成熟。
的确,有很多幸运儿赢在起跑线上,他们的童年更快乐、更富足,看见的天地更广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原生家庭有问题,就是宿命了,一辈子无药可救了。
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走向心智成熟,你需要发挥潜意识的力量,一手烂牌也能打好。
比如下面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成功地发挥了潜意识的力量。
他是一名私生子,在贫民窟度过了悲惨的童年;五岁时,州政府认定他的母亲没有抚养能力,把他强制交给三个家庭轮流抚养。
在寄宿家庭,他受尽歧视和虐待,15岁就辍学独自闯荡社会。第二年,他因为打架锒铛入狱,半年后又因为脑动脉肿瘤造成身体局部瘫痪。
你可能觉得这个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可后续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出狱后,他开始在一家建材公司做操作工,很快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十年后,他离开公司创业;二十年后,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还给自己培养出高超的艺术修养。
为什么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还从夹缝中挣扎出生机来呢?这也是因为从小经历的磨难,为他锤炼出强悍的心理抵抗力,而潜意识中出人头地的渴望,最终让他从贫民窟走进了富人区。
你看,这就是潜意识这种神秘的力量,它是水面下的冰山,于无形中指引我们命运的方向。
作者斯科特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发现潜意识对他的命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孩子从9岁到13岁一直悲剧不断,诡异的是,每年的11月都会遭殃。
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
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发生了车祸,造成头骨断裂;
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上坠落,造成臀部骨折;
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
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这些魔咒一样的意外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男孩对此茫然无知,但问题的根源就在他的潜意识里。
原来,在他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为了保护他在车祸中去世。他的父亲悲痛万分,无意中对他说过“为什么是你活下来”。
尽管只此一次,这句话还是替他植入了渴望死亡的潜意识,并最终诱发了后来的一系列事故。
许多事情成也潜意识,败也潜意识。正如它的提出者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潜意识是“危险地域”,往往隐藏着意识所排斥的、教育所禁止的危险想法。
比如潜意识渴望反叛,而意识认为应当服从,潜意识想要逃离,而意识逼迫你留下。
在意识的压抑作用下,潜意识会用做梦、用心理疾病的方式表达反抗。
它让我们人格失调、躁郁不安,除非我们把深深隐藏的潜意识挖掘出来,否则我们没法从疾病中痊愈。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常年处于眩晕的病症状态,为了避免摔倒,必须臀部下沉来保持平衡。这让她的走路姿势非常僵硬,活像一个挂在操纵杆上的木偶。
这是为什么?原来,她的母亲是一名芭蕾舞老师,曾经用体罚的方式强迫她掌握舞蹈动作。母亲对训练的效果感到非常欣慰,希望用高压方式把女儿培养成舞蹈演员。
面对母亲的强势,女儿心中充斥着反抗的念头。她尽管表面不动声色,反抗的潜意识最终转变为怪异的体态,为的是挫败母亲的念头。
所以,我们的教育原则必须是健全人培养另一个健全人,而不是不健全的人试图培养言听计从的宠物。
在人类社会,只有人培养人、人爱人、人助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而满足私欲、胁迫他人的行动,哪怕利润丰厚,也是龌龊的、不正当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潜意识还有“第六感”的神奇功效,它能帮我们从一团乱麻中揪出正确答案来。你可以发挥潜意识的“第六感”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那什么是潜意识的“第六感”呢?
就是有大量不被意识察觉到的细节信息,还有许多来自祖先的基因记忆,都潜藏在潜意识这座宝库里,时不时的显露端倪。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可以继承的。这些知识的片段会以遗传密码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
最初,这些记忆是沉睡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被唤醒,可以称之为第六感,或者直觉。
如果你想让灵感或直觉保持稳定,那必须唤醒这些记忆碎片,而唤醒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扩大意识的范围,以便控制更多的潜意识领域。
总之,心智成熟的道路虽然辛苦,却是实打实的进步,因为你的每一次迈进,朝向的都是自我实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
总结一下,我带你从3个角度掌握了心智成熟的法宝。
首先是运用自律扼住命运喉咙,它包括四大原则,分别是运用延迟满足创造更好的自己、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认识自己适宜的人生圈子、保持心态的平衡;
其次是洞察爱他人与自我意识的奥秘,从唯我独尊的个人英雄成长为敞开去爱的、社会关系网中的独立个体。
最后是洞察潜意识的漏洞,用心理暗示和信仰激发人生的无限潜能,为心智的自我成熟指明道路。
这本书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心智的成熟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漫长旅途。
不过,看书只是改变的第一步。我可以提供知识,但却无法提供行为。
如果想真正让我们的生活,通过读书慢慢发生改善,变得更好,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将这些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加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