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冠:戏说袜子3000年进化史

说起袜子,大家都不会陌生。《说文》里说:“韤[释义同“袜”,wà],足衣也。”

最早的袜子,主要起着护脚的作用,而用兽皮做的袜子可以起到类似于鞋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袜子出现,让人们对袜子欲罢不能,袜子美脚的装饰作用日趋重要。

如今,还开发出了许多具有功能性的袜子,比如治疗静脉曲张的“医用静脉曲张袜”、“抗菌防臭袜”……

那么袜子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的发展至今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华夏衣冠:戏说袜子3000年进化史_第1张图片

袜子的进化史

“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古同“袜”:系解,因自结,读wā],以带系于踝。”

“三代”是指夏、商、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

“角韈”应该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韈”。

我想这个袜子应该不是很舒服,现如今想穿恐怕还会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

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袜子又由兽布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韈”也相应地改为“袜”,最后步步简化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袜”。

“袜”字的演变过程,其实蕴含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兽皮到麻布,丝绸,反映了我国服饰用料上的发展与进步。


1

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的袜子呈三角形,属于系带袜,只能套在脚上,然后再用绳子系在踝关节上,这种袜子一直延续到汉代。感觉和我们如今穿鞋类似,繁琐又麻烦。

《韩非子》中曾记述:“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袜系解,因自结。”意即为周文王征讨崇国,在凤凰墟手扎袜带。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角袜才开始被接近今天形态的袜子代替。

2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袜子多用麻布、帛、熟皮制成。传说魏文帝曹丕有个美丽聪明的妃子,她觉得角袜粗拙,样子难看,穿着不便,就试着用稀疏而轻软的丝编织成袜子,并把袜样由三角型改成了类似现代的袜型。

这个妃子放在现在也算设计师一枚,引领了时尚的潮流。

于是,袜子由过去的“附加式”换成了贴脚的“依附式”,更加的人性化。当然这样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时确实出现了丝织的袜子,叫做罗袜。

曹植名篇《洛神赋》中就有关于这种袜子的描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3

唐宋时期

唐代贵族的袜子多用锦织成,唐冯贽《记事珠》中曾记述杨贵妃死后在冯嵬遗落锦袜一只:“杨贵妃死之日,冯嵬媪得锦袜一只。”

到了宋代则出现了裤袜,从江西德安出土的绸女裤袜来看,这种袜子一般呈圆头形,靿后开口,并钉有两根丝带,袜脚下缘缝有一周环绕的丝线,中间用丝线织成袜底,有点类似于现代女士穿的丝袜。

由于流行缠足,宋代还出现了专为小脚而设计的尖头袜。缠足都有裹脚布,随之还设计出了一种无袜底的“半袜”,穿时可裹于胫,上不过膝,下达于踝。到明清时,这种半袜发展成了小脚女性的“裹腿”。

4

元明清时期

手工业技术的革新发展也会影响袜子的材质,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她推行棉纺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是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元代棉花广泛种植后,袜子多用棉布制作。

布棉制成的袜子当时多被上层人士穿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日益增多,袜子的生产也是其发展的推动者。

在成都市主城区有一条暑袜街,因在明、清时暑天穿的薄布袜而得名。据明代范濂《云间据目钞》一书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袜,极轻美,远人争购之”。这说明暑袜兴自明代。成都这条街原也是有毡袜的商店,后因轻巧凉爽的尤墩布袜推广传播,便开始生产薄布袜,俗称暑袜。

由于布袜畅销,商店增多,加之穿用夏袜的时间长,故称此街名暑袜街。

华夏衣冠:戏说袜子3000年进化史_第2张图片

袜子与礼仪

古代袜子的穿着也有着自己的礼仪规范。在周时,臣下见君主时,必须先将履袜脱掉才能登堂。如果和长辈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在一起,则不能穿袜子。

《陔余丛考》:“古人以跣[xiǎn]足为至敬也。”跣足,即是赤脚。《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前,曹操闻许攸来投,便是跣足而迎,以示尊敬。

不仅袜子本身有讲究,古人穿袜子的规矩也不少。

如对官员来说,在不同场所穿的袜子都有严格规定,颜色不能穿错,如汉朝,出席宗庙等重要祭祀活动要穿红袜子,“示其赤心奉神也”。

同时,红色又是贵族、权利的象征。如今现代人也会穿红色袜子,主要是为了辟邪图吉利。

华夏衣冠:戏说袜子3000年进化史_第3张图片

生活是文化的源泉,而文化又寓于生活,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不光创造了历史,更创造了历史中的文化,没想到这小小的袜子还有这么大的来头,真是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文化。

喜欢就关注我喔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衣冠:戏说袜子3000年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