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司马迁:笔擎千秋信史铸

洛宁  崔晓丽

【阅读札记】司马迁:笔擎千秋信史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龙门地杰出人灵,生为文豪死鬼雄。

皇宫陈情淆忠奸,蚕室苟活知轻重。

笔擎千秋信史铸,书传万代镜鉴弘。

史家绝唱无韵骚,长歌一奠古今恸。

      我们喜欢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司马迁的第一任老师,也即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大学者,担任过太史令不但如此,连司马迁的小学老师也是大学者。小司马在10岁左右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有这样的名师指点,他想不成才都难。司马迁不但读万卷书,更注重行万里路。在20岁时,他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他就升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真是少年得志,春风万里,前途一片光明。

        可惜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同一位置。在司马迁48岁那年,发生了一件转变其命运的事情。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十几万匈奴军队血战,兵败被俘,投降匈奴。古代人不太喜欢考究失败的原因,只看最后结果。你不成功就必须成仁,否则就是叛徒,叛徒是人人可食其肉寝其皮的坏蛋。所以汉武帝对这个叛徒恨之入骨,紧急召开批判会,让大臣们发言痛批这个叛徒。发言者当然都投汉武帝所好,给坠入深井里的李陵再扔几块石头罢了。但社科院史学研究所所长司马迁情绪一激动,就忘了看皇帝的脸色了。他认为李陵不是真降,而是等待适当时机,报效国家。就因为这几句话,他被汉武帝刘彻戴上了一顶“诬蔑主上”的帽子,处以死刑。汉武帝逮不住老虎就拿猫出了一口恶气。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扫了领导的面子。在汉武帝的心目中,你小小的太史令算什么,居然敢跟我讲道理?最终的结果国人皆知,司马迁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残破之身。

      “ 世界作为疯人院,已经太久太久。”这是尼采没疯之前写的一句话。司马迁一觉醒来,这个疯人院的天都黑了…一个大男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但他认为自己死了,在权贵们中就如九头牛身上掉了一根毛,一钱不值。正如《麦田的守望者》里所说:“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勇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活着,并不容易。终于,司马迁蘸着血和泪完成了《史记》———他孤独的生命,在《史记》中得到水生。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古代没有电灯,没有钢笔、稿纸,司马迁居然凭着刀子、木板这些硬家伙,在两三年间就拿出一部五十二万字的巨著!

        哈佛大学研究员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中国读书人运气好,有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体会到作者带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我们后人在感慨司马迁的遭遇时,还要感激司马迁带给我们的好运气!

反思:“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值得我们去反思。反观历史,我们往往赞美的是前者。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艰难隐忍地活着。

【阅读札记】司马迁:笔擎千秋信史铸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札记】司马迁:笔擎千秋信史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