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产业几点思考

一、养老产业,万亿的蓝海市场
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
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的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
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是应社会老龄化趋势而兴起的新兴产业。
根据对象不同,养老产业可以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养老护理,包括养老院、日间托老、
居家养老等;二是养老医疗,包括与老年人健康生活相关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
康复医院等;三是养老住宅,包括养老公寓、三代同堂住宅等;四是养老金融,包括寿险、
健康险、年金代管等;五是老年器械,包括拐杖、轮椅、多功能浴池、专为老人设计的智能
马桶等;六是老年文化,包括 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娱乐活动等。
养老产业是一片巨大的蓝海市场,具体从以下几点说明:
1.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是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技术水
平不断变化,健康、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
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2018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经达到 17.88%,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1.94%。根据 1956 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
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时,则
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 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 60 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10%,意味着这个国 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中国 65 岁以
上人口占比在 2004 年就达到了 7%,并且逐年上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60 岁及以上人口
则更早就达到了 10%以上。两个标准来看,中国都已经进入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资料来源:wind 资讯
据《中国人口黄昏与养老黎明》报告,使用国际上主流的“分要素预测法” 对中国未来人
口做出了预测,模型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60 岁 与 65 岁的人口所占比重将持
续上升。至 2030 年,65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2.65 亿人, 占比将达到 18.51%;2050 年 65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3.48 亿人,占比将达到 26.49%。中国社会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会有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养老产业的完善和革新迫在眉睫。
资料来源:wind 资讯
在我国老龄人口中,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上升。失能风险是
老年人除了疾病风险外另一项较高的风险,失能老人是指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或者健康状况恶
化等原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吃放、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
内走动、洗澡等 6 项指标,5-6 项无法独立完成的为完全失能,部分无法完成的为半失能。
据社科院调查显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平均年龄 在 79 岁。而截至 2014 年,我国失能、
半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近 4000 万。而另一方面,预计到 2050 年,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
年人口将达到 9448 万,占老年人口的 21.78%,65 岁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 4600 万。这
些老人将带来大量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并且受
到收入及储蓄的制约,需求主要集中于中等服务定价的小型地域连锁养老企业。
人口老龄化作为正在发生且将持续下去的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老龄化社
会固然带来更高的抚养成本,但在当前,老年人作为越来越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消费市场
注入了一股“银发动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与多年的财富积累,老年人口实际上具有
较强的消费潜力,尽管老年人消费观念相对保守,但银发群体也更加注重健康、出行娱乐方
面的消费,“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渐淡化, “快乐晚年”正逐渐成为老年群体的新追求。 作
为增长最迅速的人口群体,老年人有其自身的消费特点,特别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消
费需求也在满足老年人生存(如医疗保健服务)的基础之上,延伸至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需
求(如老年旅游、看护服务等),甚至还包括一部分自我实现的消费需求(如老年教育)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20 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
要达到 35-45 张,各类养老床位需求将达到 875 万-1125 万张,这之间有 195 万-445 万张
的缺口。若按照“百名老人 5 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中国养老床位的缺口达 570 万张。若
按照 5000 元/床/月的费用来测算,机构养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一年 7500 亿元人民币,对应
的缺口在 4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从需求、供给和政策等方面来看,中国养老产业目前仍处
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
2020 年为 8 万亿元,到 2030 年将达到 22 万亿元。中国养老产业在未来 10 至 15 年内将进
入高速发展阶段。
2.政策驱动,为养老产业强劲发展提供机遇
近年来,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和规范养老产业的发展。2015
年 2 月,民政部、发改委等 10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
施意见》,我国养老产业进入新的篇章,市场参与主体逐渐增多。
3.技术驱动,平台化养老产业独角兽若隐若现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能够实现个人、家庭、
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
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企业不断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
技术手段,建立养老平台体系,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集成设计,
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
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
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技术进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企业研发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
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
器和轻量操作系统;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创新发展慢性病
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
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综上,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中国老龄产业及上下游产值将在 2050 年突破
100 万亿元。在行业需求、政策和技术推动下,未来一定会出现养老行业的超级平台化公司。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老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中不断增长的趋势共同驱
动着养老需求的持续增长,能够满足老龄人口需求的服务提供将是目前及未来较长期的投资
主题。
二、我国养老产业的痛点
1.养老服务匮乏,供需严重不平衡
从我国养老产业供给来看,存在养老服务占比过低、养老服务配套机构结构分布不均等
问题。现今我国主流的家庭养老方式由于未能配备医疗保障,对于日常养老服务、医疗护理
服务的需求量非常大,一般而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比例在 1:2 到 1:3 左右,但现实状
况是,目前我国护工数量严重匮乏,并且尚缺乏专业的资格认证机构,未能形成人才培养体
系,从业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与资质认证。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约 100
万人,具备专业资质的仅有约 30 万人,较之 1.3 亿老年人口且不断增加的趋势来而言,专
业养老服务人员还具有较大缺口。
我国的养老机构目前主要为依托于房地产建立起来的全托/日托机构,目标客户定位为
高端+活跃长者,而真正的刚性需求人群——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却没有得到重视。
并且养老机构通常只注重硬件投入,轻视服务培养,而这些硬件在实际运营中,并不能换来
入住率和客户忠诚。
资料来源:wind 资讯,天星研究院

  1. 养老机构分布不均,层次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公办养老机构属于福利性质和公益性质的机构,对社会起到托底作用,为低收
    入、失能老人提供非营利性服务;民办机构则定位于大中型城市的“四有老人”(有健康、有
    活力、有知识、有经济能力)。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截然不同,但
    整体来看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老年人更信任亲友推荐或熟悉的养老品牌,使得本地养老机构
    经营优势明显,小型化、区域连锁机构或将成为未来主流。2016 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床位
    数已达 680 万张,2015 年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30.3 张,但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并不
    高,空置率超过 40%,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限,或者属于高档、
    收费高昂的养老机构,而符合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中档养老机构不足。
    国家顶层规划中,机构、社区、家庭养老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台湾的养老机构大多为
    几十张床位,在体量上小型化,降低企业运营的固定资产,支出主要用于培训和雇佣专业的
    护理人员等人力资源;依托社区诊所,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满足养老
    服务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日常需求。养老服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可通过自主培养或雇
    佣具备资格的个人从业者雇佣完成,以保证服务的高质量和专业性,维持客户粘性。社区、
    居家、机构养老在在人才和设备资源上具有重复性,养老机构不必执着于单一化的服务定位,
    成为综合养老服务供应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才是养老机构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针对我国养老产业服务机构分布不均、层次结构不合理的痛点,养老机构小型化、区域
    连锁式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3.智能化服务不足,人均服务成本偏高
    信息滞后,智能化服务不足是养老产业人均服务成本高昂的关键瓶颈,而随着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 PSSS 平台的发展,智慧养老则提供了问题解决方案,市场上养老服务产品方向
    分三类: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机构/政府系统管理类和接入资源的平台类应用。
    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现有监测方案主要借助位置追踪仪、可穿戴设备、防摔倒设备等
    感应装置,增强老人与医护人员的交互性。相关数据接入包含医生工作站等医疗相关管理系
    统,提供医嘱管理、处方管理、电子病历、健康病史档案等医疗配套机制,并根据老人的身
    体状况、既往病史等,给出定制化的养生意见。
    机构/政府系统管理。通过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手段,搭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资源、信息资源,针
    对行业提供服务。
    接入各种资源的平台类应用。其并不作为直接服务提供商而是第三方平台,负责制定标
    准,将医疗器械提供方、医护人员、老年人等资源构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以中间渠道的经
    营方式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和广告费。
    未来,技术和行业需求推动下,养老行业大平台公司将融合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机构
    /政府系统管理类和接入资源的平台类应用,将以大数据中心为支撑,提供 PASS 平台服务,
    而在房屋、床位等物理硬件形态上,则呈现区域化、小型化、差异化。
    三、欣旎恺佴如何构筑自己的壁垒
    1.国内外养老产业借鉴
    (一)日本经验借鉴
    日本政府、企业在建设养老设施时,十分注重专业化细节,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
    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由于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
    养老院的主办方通常将这些细节外包给专业企业。故而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
    中,带动了一大批“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 “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
    培训”等行业企业的发展,催生出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链。
    除了以养老院为核心的养老地产,日本养老服务消费中还具有特色鲜明的上门看护服务。
    1987 年日本制定了《社会福利士及护理福利士法》。社会福利士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及
    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提供咨询服务,而护理福利士则具体帮助这些人进行吃饭、洗澡、锻
    炼,是从事实际护理服务的专家。对于这些福利士,国家提供专业的培训体系,也有较高的
    薪酬待遇,因此日本养老服务人员水平较高,养老人才的供应业更加充足,使得更多老年人
    在家即可享受到专业的看护服务。
    (二)台湾经验借鉴
    台湾地区养老事业的成功最得益于覆盖全社会的全面、完善、多层级的长期照护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其基本目标是建构完整的长期照顾体系,保障身心
    功能障碍者能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注重建立多元化的
    资金来源渠道,推动财源筹措方式从政府向商业的过渡,为企业盈利持续性创造空间。
    资料来源:wind 资讯
    2.国内公司提供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受到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众多,
    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保险企业、医疗健康企业等,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企业是较早进入
    该领域的两大类型企业,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万科、保利等是房地产开发商涉足养老产
    业的主要代表,保险企业则有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中国人寿等。
    其中地产开发商:万科在布局养老产业上走“重资产、重医疗”的路,推出“怡园、随园、
    嘉园+专业医疗机构”产品体系;保利也重资产,但是相对轻医疗。此外,保利与太平洋合作,
    设立投资管理公司,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恒大是通过并购韩国医美品牌原辰切入养老产
    业,走的是合作与并购的方式,与美国峰堡、Meridian Senior Living 合作创建了高端养老服
    务品牌“椿萱茂”。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保险企业布局养老机构主要以自建的投资模式为主,且定位于高端市场。在头部企业中,
    只有合众人寿是选择自建+第三方合作的投资方式和定位于中端市场,其他均以自建模式打
    造高端养老机构。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 欣旎恺佴在养老产业的突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
    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养老产业切换过程一方面体现为消费模式的变化,即由餐饮服装消费转
    向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的消费(恩格尔系数降低),另一方面还体现为由低端消费向中高端
    消费、个性化消费的转换。
    而在转换过程中,一方面催生万亿的蓝海市场,则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利用平台化服务,
    在养老体系中卡住关键要位,构筑自己的壁垒;另一方面则体现需求的多样化,需要靠大数
    据、人工智能技术,将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数据的采集、提炼,形成某一类人的定制化解决
    方案,降低人均服务成本。
    (一)开展“互联网+智慧养老“,提供 PASS 平台服务
    依托 5G、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智慧养老综合云平
    台,并设立医养结合、智慧硬件、养老文化、远程看护等各子模块,打造以智慧养老云平台
    为基数,以大数据中心为支撑,链接上、下游软硬件服务的超级 pass 平台,提供多系统运
    行的“前台”设计,集成适配的“中台”设计和监控全局的“后台”设计,制定上下游接口标准,融
    入智慧城市,并成为其极为重要一环,提供精准服务、高效管理、安全保障等立体化服务网 络。如此,方能卡住要位,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壁垒和市场壁垒。
    图 8:智慧养老云平台
    (二)养老产业与金融
    (1)保险业与养老
    保险业与养老产业天然契合。1)在负债端,目前采用 “购买指定种类及金额的保险产
    品即可取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挂钩模式,主要面向高端客户,可以促进大单销售。未来
    保险支付与养老服务对接,将形成完整养老闭环。2)在资产端,养老社区重资产的投资模
    式投资规模大、回报期长,保险资金与其匹配。
    养老产业是以“老年服务”为核心,以“保险”为主要资金支持,围绕“衣、食、住、行和医”
    而展开的产业。上游主要包括医疗器械与设施、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人才教育与培育;中游按
    养老模式的不同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下游包括老人和支付方,我国养老支
    付方主要为个人自付、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2)养老资产的资产证券化
    随着公司养老产业线上和线下布点增多,可探索多种模式的付费机制。例如,某一区域
    的养老收入比较稳定,做好风险隔离,可以探索未来收入的资产证券化;例如,硬件设施,
    可探索融资租赁付费模式;再如,随着资本市场 IPO 注册制,可规划未来公司 IPO,借助公
    开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开展并购重组,进一步跑马圈地。
    (三)综合养老服务商,产品服务精细化
    通过精细划分消费者群体,实现供给与消费的最佳对接。
    我国养老服务业缺乏精细化,整体服务集中于生活照料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养老服务
    业需求弹性较大,替代消费较多,并且大多数是非刚性需求,如果供给没有达到需求方的要
    求,潜在需求很容易沉淀,形成低度均衡。
    精细化服务对象。一方面,公司要根据养老服务对象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需求结构
    的动态变化,相应调整服务产品供给结构,使服务产品质量的分级与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合理
    对接,打破原有均衡,不断推动供求均衡点上移。另一方面,打造养老服务与上下游相关产
    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大平台,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
    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养老产业为万亿市场的蓝海,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达百万亿级,在这庞大
    的市场中,未来 2-3 年,定然会有大的平台型公司卡住要位,构筑壁垒,攫取最大一块蛋糕。
    如何快速跑马圈地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品牌,考验的是掌舵者的魄力和智慧,更需要拥抱科
    技,创新服务方式,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属于自己的平台化服务和大数据壁垒。欣旎恺
    佴,前期已以战略眼光,较好布局养老服务、养老医疗,养老地产和养老金融,我们有信心
    一起共同担责,共享成长,成为未来较大胜算的一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国养老产业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