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淮阴侯

苏轼:“(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

此为对何人之评?西汉韩信也。

〈韩信何人〉

韩信其人,乃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文能出兵法武能定乾坤。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1张图片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时韩信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军,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2张图片
韩信拜帅

〈用兵如神〉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楚汉战争爆发。楚汉战争中韩信打过无数著名战役,比如: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实则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3张图片
垓下之战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断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失败已不可逆转,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汉军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4张图片
楚汉之争

〈韩信之死〉

在人生的下半场,汉初三杰都过得很纠结,但张良萧何却好歹得以善终,唯独韩信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其实历史早有征兆。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5张图片
胯下之辱

前204年,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次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以便代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此为事一,功高盖主又无藏拙之意,便是由此,刘邦对韩信已经产生了抵触与戒备。

前202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移都下邳。韩信的逃亡部将钟离昧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后刘邦令人将其捉拿,韩信却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不得已赦免韩信,韩信也因此被降为淮阴侯。此为事二,藏匿钦犯对立君主,且当众指责君主兔死狗烹,降职已经是刘邦手下留情。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韩信初自立齐王时,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始终抱着“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此为事三,既知君王忌惮却不韬光养晦,想要脱汉自立又对汉不负我抱有莫名的信心,那么结局也就注定了。

国士无双淮阴侯_第6张图片
韩信之死

或许是年少时的郁郁不得志使得韩信有拥兵自重、独立为王的想法,但同时他一不知韬光养晦爱惜羽毛,二不知政治斗争枪打出头,讲话过于“耿直”处事却当断不断,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MilkCynthia)一个生活的冷静观察者,专注于有温度的原创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士无双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