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狄更斯《双城记》思考人生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本书写于1859年,也是狄更斯先生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依然奉为经典。一部好的作品,从开篇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双城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对照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道不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吗?十八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随后就进入了工业革命。狄更斯生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所谓的过度,就是革命,新的革命政治推倒就旧的社会政权。那所谓革命同时也是新的思想对旧思想的抨击,所以这样的社会是不安定的。生于在这样动乱的年代,谁也逃脱不了,正是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18世纪的文化特别繁荣,诞生了很多像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我想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战争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人民颠簸流离,物质匮乏,饥寒交迫,生活上也是最坏的时代吧!

      回过头看看现在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我想生在这个社会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但同样是这样的安定社会,我们不用更多的去思考,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诞生不了像鲁迅这样的作家,对于文化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读狄更斯《双城记》思考人生_第1张图片


    《双城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故事的大环境是法国大革命,双城指的就是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狄更斯通过来回切换场景的手法,描述了当时大革命下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社会状态。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比较坦诚,从一出场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譬如卡顿的正直勇敢,露西的美丽善良,洛瑞的能干精明等等,正是这样的一眼望穿的人物性格,所以整个故事不是跌宕起伏,而是娓娓道来。它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人物思想复杂,本来是正派,莫名其妙的黑化了。我更喜欢狄更斯这样的叙事手法,这也与他深厚叙事能力有关,如果换作其他人,来写同样的事情,估计就感觉不到其中的震撼。

    首先狄更斯在开篇布下宏伟背景,在这样背景下,讲述了一些小事,譬如洛瑞先生前往法国营救关了18年的马奈特,在酒馆与德发日太太对话,返程时在船上遇到达内等等,看了三分之一后,我依然迷茫,没有理清楚到底故事有怎样的关联,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前面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个场景的描述,都与接下来的情节有着密布的联系,读完后,反过来再看看,从一开始狄更斯就做了层层铺垫,直到爆发的那一刻,这种震撼,是当今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读着读着,我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每一个场景,仿佛我穿越到了十八世纪的欧洲,就站在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毫无疑问,从文学上来讲,这是一部好书。

    如果单单是文学上的好书,我想《双城记》也不会成为经典,因为文学著作创作的诞生,不仅仅是让读者看了打发时间,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书中至始至终都是在革命,自由、民主,博爱,饥寒交迫,被贵族剥削的人民站起来反抗,势必要打到贵族,实现自己的民主自由。一旦革命沾了献血(又有哪个惊天动地的革命没有献血呢),一旦让反抗的人民尝到了献血的滋味,他们又怎么能适可而止,当这些革命人士站在胜利的舞台,他们疯狂的杀戮,报复,势必要把贵族们彻底消灭。文(wen)化(ge)就是个例子。我很庆幸我没有出生在那样的年代,说个话都会死的文字狱和文(wen)化(ge)。也希望以后不再会出现!


读狄更斯《双城记》思考人生_第2张图片


      刚刚提到的是恨的力量,恨让他们革命,恨也让他门杀戮,恨也让他们站到制高点后失去理智,如果真的都是这样,那这本小说又太过阴暗了。全书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卡顿,他爱喝酒,看起来很颓废,但是工作一丝不苟,正直勇敢,他没有因为向露西表白失败后而恨,也没有因为露西结婚生子而放弃对她的爱,露西的女儿爱卡顿叔叔,睡觉前都要向卡顿说晚安,卡顿也爱这个小女孩,对他来说这就是幸福。最后卡顿为了救露西的丈夫达内牺牲了自己,死的时候,他毫不畏惧,宁静安详,神态庄严。他告诉我们爱比恨更有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狄更斯《双城记》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