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

坐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到题目,会不会有人认为此文和call center有关系?

在我们老家,“坐席”就是指“吃酒席”。由此看来,在孔孟之乡站着“喝酒”显然不合礼仪。

坐席,是小时候俺最喜欢的事,没有之一。不过,那时候坐席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哦。

我们那里,结婚、小孩子过“十二日”都要去“坐席”。坐席,又叫“出客”,客发KEI的音。

出客与平时走亲戚是不一样的,这是要露脸的,代表一个家庭的形象嘛!记忆中,一般都是娘领着俺去坐席——可能哥哥们都在念书吧。

40年前,走亲戚基本都是走路——这大概就是“走”亲戚的来历吧。印象里,只有一次去大姨家,坐过一回村里的顺风机——“拖拉机”。

洋车子——现在叫自行车,家里倒是有。俺爷爷、俺爹都骑着洋车子带着俺去过淄博的小姑家呢。不过,俺娘不会骑洋车子,方圆十公里不管多远都得走路去。

娘牵着俺,胳膊上还得挎着篮子——结婚,篮子里应该是馒头或者糖夹子;生小孩,一般是小米或者面条和鸡蛋——直到今天,生了孩子去吃酒席还是叫“送米”。

印象里,俺娘头着一天蒸馍馍。远一点的亲戚,早上一大早就出门了。比如去大姑和大姨家,就得早点走,他们两家都超过十里地。

每次走这些远的亲戚,来回得四五个小时吧。记忆中,冬天没有怎么坐过席,估计太冷了没带我吧。

看出来了吗?坐回席,光路途上就有多不容易!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早些年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在邻村找媳妇,“当庄亲”也不算少,有的连老乡亲辈分都不再顾及——省下吃完酒席还没到家就饿了,给人挑理不是!

当然了,坐席本身更不容易。

以前都是流水席,一般男席和女席是分开的,稍大点的孩子也会单独开席。

女宾一般不喝酒,和上席同时开,女宾们吃完就可以回家了。女宾席开完再开男宾席和助忙席———喝点酒、吃得慢一点都没关系。

至于小孩子们的席,就太恐怖了。有时候,盘子刚放到桌子上菜就没了;别说斯文了,狼吞虎咽就算文明的;有时候,筷子不好使就直接上手了!

像我这么腼腆好的孩子,是从来不能安排在“小孩子席”的——根本就啥也吃不着啊。

每次娘都把俺带在身边,在女宾席上吃。虽说,一般女宾席上就我一个男生,又能怎样呢?吃好吃饱才是硬道理!

怪不得,都三年级了俺娘还拿俺当闺女养,原来是为了方便坐席——去澡堂子洗澡也方便。反正俺又没觉得男生有什么优越感,男女平等嘛——绝不搞性别歧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流水席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家都选择了在酒店摆酒席。

问题是: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人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小——酒席上剩的东西越来越多,实在是可惜!

好彩的是,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也开始习惯打包了。听说,有的酒席菜一上来就被“抢”光盘了。有的说打回家喂狗,有的说打回家喂猪。反正拿回家了,谁吃不是吃呀!

哎!打包回家——东西都拿回家了,这“席”上还有人“坐”着吗?岂不有点失了礼仪!以后这席还能坐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