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

乡里人过红白喜事,可真是热闹。

请戏班,搭台唱戏,支舞台,载歌载舞。

如果主事家在当地的声势比较浩大,交往的人也多,那这些配套设施是必须的。

说实话,他们也不想这么折腾,这都是别人窜掇的。

“家大业大,你不把事情搞大一点,别人会笑话咱们的”。

一商量事,家族里的长辈,就会这么说:而平辈里的弟兄们也跟着起哄,到最后,你也就糊里糊涂的默认了。

联系这些自乐班的事情,根本就不用你操心,家门里的热心人,早就拿起手机给你安排了,你就光等着给人掏钱吧。

主家心里明的跟镜似的,他们都是有利益往来的。

花多少钱,过事的人家也能承担得起,关键是,太累人了,一场事过完,没有个三天两夜,人是歇不过来的。

那几天,村里家家的大门上锁,人人跑来家里,大白天,就是谁家遭窃了,也都是有可能的。

从早到晚,锁呐的声音,或音乐舞蹈的声音,在乡下空旷的原野上回荡着…

红事还好说,就两天的时间,白事就不同了,从人一倒下(去世),最少得五天,村子里六十多户的人家,几百口人,几天下来,光面粉就要消耗几百斤。

一人帮忙,全家人跟着吃喝。

好在、现在的人富裕了,几顿饭也不会把主家吃穷,关键是有些人脸皮太厚了,连吃带拿,一连几天,好像饿了一辈子似的。

所以你看,现在的农村人过事,不会像过去的人家过事那样,挨家挨户的叫人了,而是见了面,打声招呼:噢,我家过事了,明天你们来;就算是把人招呼了。

你爱来不来!结果,第二天,全来了。

正好跟过去的请人帮忙相反。

除非在农忙的季节办事…

坐席就更有意思了,不用挨家挨户的叫人了,谁爱来不来,这样,落下的,就是平时爱面子的人了。

按照乡下的规矩,第一波席,先安排亲朋好友。

第二波席,再安排村里的人。

也许已经是过了饭点的原故吧,到了最后这一轮,村里的男女老幼呼啦啦全部涌来了,不用客气,不用招呼,就抢凳的抢凳,占桌的占桌,棚子里,吵吵嚷嚷乱成一片。

一家六七口,二、三岁的小孩都占了一个位子,一个桌子坐八个人,他们家就占了多一半。

来的迟的人,只能尴尬的站在一边。

管事的来瞅瞅,说小孩子给大人让下,坐家长的腿上,家长不吭声,小孩子硬是不挪窝,气的管事的一阵牙痒痒。

都是一个村里的人,谁不知道谁?说谁谁爱听?

没办法,吩咐来主家,再添一张桌子。并且说:我以后再也不当这个主管了,不挣谁一分钱,还吃力不讨好。

后来,来的人多了,主家准备的菜也不够用了,就只好委屈迟来的人到其他的桌子上挤一挤。

很显然,乡下过事,这些迟来的人,大多都是些脸皮薄的人,想想别人都和自己一样,可能吗?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短呢!

刚开始,酒席还算和谐,全是清一色的凉菜。

后来,热菜上来了,有人就急着找馍了,再后来,一盘菜一上桌,四、五双筷子齐动手,四、五盘菜上来,基本上就没你的份了,甚至一个桌子上,两个妯娌为争一盘菜,差点打起来。

这就是乡里的坐席,如果你运气好,和村子里一些比较有涵养,比较有礼貌的人坐在同一个桌上,你还能尝尝每道菜的味道,还能在心底里感叹一下,乡下厨师的高超技艺,和外面大酒店厨师做的菜比起来,毫不逊色。

可是,你看看周围邻近的桌,哪一个不是碟空、盘空,哪一个面前不是一大堆夹好菜的馍

如果是家里还有未坐席的老人小孩,给他们夹几个馍,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有的全家人都来了啊,四五个人,吃吃喝喝,临走,一人再夹上几个馍,几个人加起来,那数量够多了吧!

上一次礼,一百元,这些人早就赚了。

酒席还未结束,她们就老早的开溜了,大包小包的,全不管酒席上其他的人吃饱了没有?

也难怪,席面上剩下的肉菜,基本上全倒进地里了,现在村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可怜的人了,谁还稀罕你过事剩下的东西呢!

而且在每波酒席上,主人家还给每位客人发袋子呢?

关键是,人要自觉,是不是?

酒席上,还有其它的客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