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共读第一天

        昨天晚上聆听了王莉老师的课,是她的儿子和她一起完成的。那是一个很有底气、很阳光的男孩儿的声音,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王老师是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第三期学员。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厦门大学新闻学士,自然生长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生命化教育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王老师今晚讲授的课程主题是《随处学习,时时反省,天天发现——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后的150天》。

        王老师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同意王老师说的要放下焦虑,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但我认为“普通人”这个词还需要商榷。

        昨天在我们的读书群里,有位妈妈问我说:她家姑娘六岁了,会拼拼音了,可是那些有拼音的绘本,孩子还是要求妈妈读给她听。面对这个问题她应该怎么做。

        我跟她说或许孩子需要的不是妈妈帮她读书,而是这个过程中的陪伴。孩子还小,需要得到满足。

        后面她又说:“什么时候孩子可以自己阅读呢?我快累的不行了。我还要自己阅读呢。时间被挤得几乎没了。”

      很明显这位妈妈是焦虑的,焦虑孩子成长的不够快,焦虑自己没时间读书。本来亲子共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带着这样的焦虑情绪去读,美好就变成痛苦了。如果这位妈妈能看得再远一点,想到六年后,等孩子上初中了,再想读书给孩子听可能都没有机会了,或许就可以放下焦虑,以从容的心态来陪孩子读书了。

        现代社会,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焦虑情绪已蔓延。父母的焦虑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在焦虑中长大的孩子,想要幸福的生活估计很难。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站在孩子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的未来看现在,那么就会放下焦虑。如果父母能放下焦虑,学会从容地等待,孩子也就可以从容地成长,进而成为幸福的人。

      王老师说的另外一句话是:“操场上全是鲜花也不好看,需要有小草来陪衬。”再结合前面一句,王老师的观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小草?如果孩子都成小草了,鲜花从哪里来?操场上满是小草也不好看吧?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孤本,每个孩子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身上有太多的可能。他们可能成长为鲜花,可能长成大树,也可能长成小草。父母的使命就是顺乎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本该长成大树的孩子,被培养成了小草,应该也不会幸福吧?当然本是小草,硬要他长成鲜花或大树也是徒劳无功的痛苦。

        父母要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能只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更不能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小草也好,鲜花也罢,他们都是孩子,都需要陪伴。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应该重新给“留守儿童”下个定义了?不仅乡村,城市里也有很多儿童看起来是有父母在身边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一天到晚难得跟父母说几句话,甚至见个面都难,更不用说陪伴了。凡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是不是都可以称为“留守儿童”?

        今天是听课的第一天,收获颇丰。明天继续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共读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