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低谷到来是一种什么体验?

图片发自App

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实际现在我们也并没完全从低谷走出来。另外高峰和低谷的界定标准也是见仁见智。经济低谷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其间还会有插播几次短暂的回暖。我只聊聊自己这几年的做投资时在低谷中的体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我在深圳,照常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发现有些朋友已离职多日,开始托付别人介绍工作,也有不少筹划离开深圳,回老家看看。后来,送行饭吃了一场又一场,一顿比一顿简单。我去拜访一些企业,企业主好像都在怀念一两年前的好日子,慨叹生意不好做。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东莞的汽车音响制造商,此前去还和老板在饮茶,聊得风生水起,感觉这个企业有大把的生意好做。一周过后,当我再次开车过去,发现工厂大门紧闭,老板跑路。工人围了几天工厂,我去时仍有不愿离去的几位蹲坐在大门口,恨恨地抽着烟。

国内如此,国外似乎还更糟些。央视2台连篇累牍地报道着金融危机对各个领域的冲击。起先我还觉得这些比较遥远,并没有完全将电视里大洋彼岸的镜头和身边的见闻联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几个老外走进我们小小的办公室。

他们来自美国的一家律所,上门推销一些企业的尽职调查报告。原来雇用他们去做尽职调查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了,付不出款,想看我们是否对这家被尽调的企业感兴趣,如果我们愿意投资,可以半价获得这些文件。我们对律师的文件兴趣不大,但这些企业却让人眼前一亮。他们都是中国大陆比较传统制造型企业,多数位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的卫星镇,业务往往是给一些国内知名的企业做配套,通常从事技术门槛不太高的来料加工。这些企业特点是流水很大,收入和利润规模已经达到了国外投行愿意承销的下限。

我很佩服这些老外,发扬了马可波罗的精神,足迹踏遍中国的中小城镇将这些企业发掘出来,撺掇可能还没见过几个歪果仁的老板们奔赴华尔街。华尔街虽然风声鹤唳的,但毕竟交易所没有关门歇业,对这些企业老板来讲,上市跌破发行价的风险,远不如和乡长喝酒时拍过的胸脯重要——年底前一定搞成美国上市公司!于是,这样的企业顶风冒雪的就去挂牌了。当然,我们也跟着分了一杯羹,由于预判到上市后的定价不会很高,我们入股的价格已经是地板价。

当经济低谷到来是一种什么体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本以为这样低迷的气氛还会笼罩一段时间,但国家没了耐心,很快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这些钱的流向我们暂且不讲。接下来的几年,身边的人的嘴角逐渐挂上了不可言说的微笑。因为以房地产为首的各种资产都在涨,几年内身边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金融公司,黄金、白银、期货、古董、红酒、茶业、比特币、甚至二奶的身价都跟着往上窜。唯独股票总是不太灵光,虽然也经历过六千点的雄起,但之后就一直疲软了,直到最近又抖了抖。

上市公司是中国产业群落中一群已经跃过龙门的鲤鱼,他们幸运地获得了一项特权,就是可以比非上市公司更便利地获得更廉价的资金。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保证,即便它有一阵子经营出问题,只要有上市公司的身份,就可以增发、股权质押甚至可以卖上市公司这个壳本身,继续获得资金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那么中国股市有就可以看做是这群中国经济大潮中一群幸运儿的成绩单。而今股市这个熊样,幸运儿们的表现亦可见一斑。

文章开头那样的情景可能不久会重现,最近已有些人在一些场合发声提醒。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接下来拿到亿级别融资的企业可能会很艰难,因为这个量级的资金,去烧也不是不去烧也不是,更多的是骑虎难下。我看过觉得这文章写得有道理但也很流氓,你让广大连百万千万量级的资金都没见过的企业怎么想?

经济低迷那几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诊断已经投资的一些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问题多得令人发指,内外各种矛盾,和当初投资时吹得牛B大相径庭,资产全都趴在存货、应收和一些昂贵的半成品上(比如芯片),按时开工资都难。现在想想,其实当时看到企业的那些问题都不是无解的,甚至只要一张处方就能这个企业再活蹦乱跳起来,那就是——现金。

我更希望自己的预感不灵,因为我作为亲历者的身份已改变——从伺机抄底的投资人变成如履薄冰的经营者。但我们不必太悲观,十几亿人的衣食住行需求总要解决,市场不会消失,由结构调整导致低潮总会过去,当平衡再次到来,将有更多的市场空间腾出来留给那些挺过难关的企业和新兴的公司。

当经济低谷到来是一种什么体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经济低谷到来是一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