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德”字当头

教育行走,“德”字当头_第1张图片

前几天看新闻,那个杨舒平给我气的,差点失去理性写文字讨伐,虽然我的文都是自我娱乐,但还是想“愤青”一把,好好骂几句才舒服。

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看网上的跟帖、评论就心理平衡了,吐沫星子淹死人,我凑什么热闹?只是“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的说辞,还是让我撅嘴的。鲜,固然有吧,中国也有,不是美国独有;甜,你吃了?怎么个判断?这逢迎的,也没谁了!

中国留学生哦,你“才”是有了,“德”呢?在国内每天戴口罩,我看你再回国门也要戴口罩啰!不然如何见人?君不见蓝天白云,是双眼蒙蔽了吗?君不度国之尊严,是心被蒙蔽了吗?唉,德已无,留才何用!

有人根据“德才”的有无,把人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精辟啊!若有高尚的德行,哪怕才不高,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影响不大;可若是德行不够,修养欠缺,才气反倒逼人,影响力可就大了!

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就特别注重育人德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者之中,视“立德”为“太上”之功。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致使传统家规家训特别强调“立德为上”,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以德立身成人。

《颜氏家训·勉学》中也教育子孙:读书治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为第一要务。司马光在《家范》中引《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的论说,告诫子孙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主张效仿古代圣贤行德礼廉俭。

《论语·子路》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倒和学生的心理一般无二:我喜欢你这个老师,你说的不对我也想听;我讨厌你这个老师,你说得再对我也不想听。“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师,必定是有高尚师德的老师,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老师,阳光向上的老师。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把师德放在首位,那可真是“毁”人不倦了!

卢新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偶尔读到他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让我内心震撼!他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对,信仰。当今时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教育?也许四个字可以概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有信仰、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有教养、有理想,是我们教育工作共同的命题。鉴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我个人认为,德育是一种熏陶,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如果一个学校,教师有灵魂,学校有文化,那么,环境上的影响,精神上的引领,都会给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洗礼。周国平有句话我非常喜欢:“要让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同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我们中华的好传统就是要以德引领,以德示范,用它来点燃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己更完美的要求。德,不就是树魂,铸根,为自己的人生打底色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真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我想,重新去品一品,想一想,再做一做我们的中国梦,就会明白――若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那么教育行走,“德”字须当头啊!

不然,一个杨舒平渐渐被淡忘,第二个第三个“杨舒平”冒出来,岂不叹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行走,“德”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