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下答案去思考

曾经是一个位“伪愤青“。说是“愤青“是因为总觉得这个社会是黑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应该是社会的常态,对于任何所谓的“社会人“我总是抱着最恶意的态度揣摩;又说“伪“呢,是因为当时觉得这样的社会很好玩,自己一定能在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个“黑帮头头“。现在想来可能用“中二病“来形容当时的自己更为合适。

我想当时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肯定跟过于关注社会上的负面新闻、钟爱阴谋论和少年幼稚的心性是分不开关系的。但我觉得更本质的是当时自己总是用浅薄的见识去推敲眼前的复杂的体系。体系的复杂并不仅仅是牵扯的变量很多,让人难以认知的全面,更重要的是有着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阴谋论的逻辑十分的自洽,但正是这种过于自洽的逻辑导致真实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出现,看起来更像是好看的小说,但也正是因为是好看的小说才让见识浅薄还没能有独立思考体系的我着迷,甚至一度深信不疑。

慢慢的,我不在沉迷于阴谋论的文章和见解,学会用一种不否认任何有合理性的观点时,我独立思考体系也慢慢建立起来了。我会去质疑、深究一切浮于事情表面直接的逻辑。简单说不在相信确定的因果关系,而试着用多重相关性来解释问题。

后来我发现事情并没有从复杂量化成简单,而是另一种复杂于简单相融的结构——思考的过程复杂,行为简单,所起反应复杂,结果简单。简单的简单到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总是被人赋予一些阴谋论成为了故事;复杂的复杂到使人们争论不休,即使当事人也很难诠释这一切。这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只是让我少了“坚信“和“坚决不信“这两个词而已。

对一切保持质疑的态度实在太让人难受了,以至于那一段时间成天到晚想着如何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时候不得不感慨这个问题的讽刺性,思考出来的问题并不能思考出答案,真正的答案隐藏在行动当中。

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买衣服的小事。有一次逛超市看到中了一款衣服,但对于该买黑色还是白色迟疑不定。于是,我问了我几个朋友,有人说我皮肤不是很白买黑死会让皮肤显得土黄色,而白色会让我看起来白一些所以买白色;有人说我气质不适合白色,黑色更符合的气质一些。我一听两遍都说的在理就更纠结了,这是服务员过来建议我两件都试试拍个照发过去再让他们看哪个衣服更好看。于是我照办了,发给朋友的前我就觉得其实黑色更适合我,果不其然朋友们一致推荐黑色衣服。

经历这件事后我明白对于一件事而言任何观点都像那黑白两件衣服,都有他们成立的逻辑,唯有亲自尝试才能发现哪件衣服更适合自己。如果观点只停留在思辨的过程那么辨到最后也很难说出唯一确定的答案,只有付出依托于行动才能辩解最后的答案,甚至你会发现其实都可能是答案。就像买衣服,我可能同时适合黑白两款,我要是真的特别喜欢又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可以都买下来,不然我就买其中一种其实不影响我买衣服对我带来形象上的收益。

思考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一个确定准确答案,而是在复杂难以辨别方向的体系中量化出几条大致的道路,可能并不是最优化的道路,但至少不会走回头路,最后唯有行动才能找到真正通往终点的道路。如果没有思考,行动犹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前行,找不到方向可能最后也会出现“鬼打墙“的情况;没有行动任何的思考都不能代领你走向最后的终点,只能原地停留苦苦思考最佳的路线,让思考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放下答案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