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听书笔记:《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火箭科学家思考的关键,在于一放一收。放,指的是超出所有存量的经验,去天马行空的思考。收,指的是把所有能想象到的事情,尽一切可能落地实现。

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的是不要把现状当成是绝对不变的,而是要敢于大刀阔斧地改变它。就好比说必要的时候,得手拿一把大锤,砸碎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固有观念,直至找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

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思维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给出的定义是“认知事物的第一基础”。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认为,第一性原理就是指“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所有伟大的事业往往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我们会因为不确定性放大它的难度,就像高空翅膀会融化一样,其实我们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第二,一旦你放手去做,就会发现,它并没有那么难。也许当你走到那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意外的因素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就像翅膀飞得越高,反而越不会融化。

总之,假如你朝着“月球”的正确方向前进,而不是坠向地面,你肯定会比以前飞得更高。

火箭科学家用的关键方法就是“即飞即测”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模拟真实场景做测试。

火箭科学家就专门做了一架飞机,这个飞机有点像过山车,它的飞行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先爬升后俯冲来模拟失重状态,在每条抛物线的顶端,宇航员会体验到大约25秒的微重力。估计这体验应该不会太好,所以他们给这架飞机起了个贴切的名字,叫“呕吐彗星”。 宇航员登上“呕吐彗星”,在失重状态下练习吃、喝等动作。

但只有25秒,时间太短了,没法练习更复杂的动作。为了获得更长的失重时间,宇航员需要进入一个大型室内水池中,练习走路,直到成为第二天性。但是要想达到正常走路的熟悉程度,最起码得花250个小时,才能为6个小时的太空行走做好准备。

而且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防止宇航员发生生命危险,火箭科学家还需要一个比找到物体极限点更残忍的策略,叫“杀死宇航员”。因为在太空中,倘若出现紧急情况,宇航员往往没有长时间思考的余地,必须要能够瞬间做出反应。

为了完成航天任务,火箭科学家差不多需要模拟大约6800个故障场景,把每一种能够想象到的故障抛给宇航员,包括电脑死机、发动机故障和爆炸等等。目标就是造成的麻烦越大越好,直到所有参与训练的人把重复动作变成本能。而且反复接触难题,也会使宇航员对困难产生免疫力,增强他们的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

你看,这大概是印证了一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每一位火箭科学家脑子里其实都住了两个狠人。一个像疯子一样,有一箩筐奇思妙想,完全不受任何思维的束缚;而另一个,极其务实,想尽一切办法,把那些看似极难的任务真正落地。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火箭科学家的大脑里并行。

也许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那样,“所谓的第一流智慧,就是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且依然能够正常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23听书笔记:《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