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讨会发言稿

先讲两个案例。

最近看到一个调查,问学生哪种学习方式效果最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同学间相互学习效果最好的占35%点多,排第一;认为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学习效果最好的占27%点多,排第二;认为听老师讲授效果最好的占23%点多,排第三;其他的占15%左右。这个调查选项的设置可能不是很科学,调查的对象可能是大城市里的学生,但是调查的结果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高考前夕,大概是四、五月分,广东有个高中物理老师将他自己的一节高考复习课放在网上,点击量接近一万。观看这节课的视频是要付费的,好像是九块钱。这钱也不是这个老师一个人得,网站大概拿走20%。

第一个案例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老师可能还是习惯于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来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可能不是学生最喜欢的。

第二个案例告诉我们,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变得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只是听老师讲授,也不再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了。网络正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以,我觉得,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是一种客观而现实的需要。

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表述。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与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大同小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过去的“德育目标”更宽泛一些。我个人理解,它其实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兴趣、习惯、品质、意志、人格、精神、性格、修养、理想、毅力、感情等等。

“过程与方法”是一种新的提法,是过去所没有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过去就一点也不重视“过程与方法”,只是没有提到现在这么高的高度而已。

所谓过程是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所谓方法不是指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提升能力的方法。

下面是“三维目标”表述时经常用到的行为动词,供大家参考。

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