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尘凡顿易 ——初读《红楼梦》

        大概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红楼梦吧,不管有没有认过字,戏曲里总在演黛玉焚稿,电视剧里又总有刘姥姥进大观园,所以即使没有完整读过此书,那些人物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可是就因为只有接触的片段,所以那时候脑子里的红楼人物是非常脸谱化的,王熙凤就是泼辣的,黛玉就是整天病的弱柳扶风加心眼小,宝钗是表面上的大家闺秀却有讨人厌烦的冠冕堂皇,宝玉傻傻地爱在脂粉堆里混迹,等等等等,都是道听途说和片段形象。

        关于红楼,小时候多少有些瓜葛。听说有前辈女孩爱红楼到夜夜晚上在学校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听说只要把里面的诗都背下来,语文成绩就能很好;最玄的一次是,临时语文考试,问红楼梦的别名,全班只有我填对了,因为前天晚上在家看了部港片,叫《石头记》。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说,要好好读红楼啊,可是首先,被称为经典版次次暑假要刷存在感的87版《红楼梦》我完全看不下去,只想看武侠,无法理解那位被窝夜读的大姐姐;后来,硬着头皮开始翻书,头十回的人物已经需要列谱子了,画着画着就放弃了,谁要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后来又努力翻开,最终不过三十回,印象都停留在贾府鼎盛时姐姐妹妹诗词歌赋、婆子小厮嚼舌乱混加上些许大家族里的不可说。

        真正大致了解整个故事是看完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就是那部被评价为诡谲异常充满了片子头的红楼,其实我觉得画面挺美,不过也没有很出彩。完整的看完书本身,是在今年,也是看了很久,终于合上书后,才发现满心凄凉,突然懂了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可能和《红楼梦》有关。

        宝玉姓贾,却是非凡的真。甄宝玉最后融入了世俗的价值观,贾宝玉却带着赤子之心回归本原。宝玉有情,对于黛玉是爱的尊重,是灵魂伴侣,他们有他们的禅机,别人插不下嘴。对于晴雯有怜爱,觉得晴雯死后成了芙蓉花神,便痴痴地相信不再悲伤。对于宝钗袭人王夫人贾母等等都是真情,所以尽了自己最后一点心圆了世俗之梦。全书讲家族兴衰,我却更关注宝玉之真,与世俗格格不入,几经纠缠后,终于可以在袭人拉住时,可以狠心摔脱可以决绝抽身。他说赤子之心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生来已陷贪嗔痴爱,如何跳出尘网?终于看透聚散浮生,一念便尘凡顿易

        活在世俗里,也很困惑,当离了年少时纯真热闹,不得不面对现实柴米功名时,宝玉的真是不是该是时候随风去了。因为到最后,极致的真与世俗价值观不相容,只能择其一。在这个时代,我不知道环境有没有变的友好一点,或者是做不到离群索居的归隐,那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这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

        黛玉呢,看前面热闹处,不免觉得有时太心小,诚然她是真心的知己,越到后来,越觉出她的真来,她不会虚与委蛇,有时说话显得略刻薄,可却是真心待人。但其性格也是注定了有这样的命运。

         宝钗是从小便不喜欢的,但看书时很多时候,不得不佩服她的为人处世。在世俗价值观里,她已经做的足够好,可惜光滴翠亭戏彩蝶故意拉入黛玉那一幕,便看出心的漏洞。最后宝玉出家前和她谈起赤子之心,她说起忠孝,诚然她义正辞严道德正确,可惜和宝玉根本不在一个价值体系里。

        王熙凤是一个很丰富的人,变化很大也很立体,既精明又刻薄,甚至狠毒到设局害死尤二姐,可最后在床上万念俱灰时只心系女儿,对刘姥姥说一句“不然,你带了她去罢”,那种似无奈又似看破,让人唏嘘不已。

        里面很多男性都粗俗不堪,不过对于薛蟠,说因为找不到柳湘莲还哭了一场,突然在他的恶霸和混不吝形象里,又有傻真情。贾琏始终薄情又滥情,但最后还是感念了平儿。贾母小时候看是慈祥,现在看是无法抗拒的大家长式的威严。妙玉生性爱洁,却并不是真实的脱俗。最后姐妹风云流散,读来满心凄凉,又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但我并不喜欢家族里还能兰桂齐芳的结尾,不过世俗结局或许太理想或许太现实,都不重要了。

        看书总是去慢慢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我在这里看到了真的可贵,繁的无常,更坚定一些真心真意的看法,也除去一些看不惯的执念,但是终究,还是要切身体验人生,期待下一次读红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念之间,尘凡顿易 ——初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