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器,着全局——《曾国藩传》

文|木羽


成大器者,着全局,看长远,忌目光短浅

图片发自App


读《曾国藩传》,看到他终于当上两江总督,从一介书生到手握兵权的“将军”,从少年走到白头,曾国藩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局观”。尤其是战争期间,更是看清整个大清国整个局面,而不是只顾眼前蝇头小利。才使得大清不至于在外患之前,被内忧而吞并。于内是太平天国汹涌如潮的大肆攻占几大省份,加上清正规军腐败无度。于外是酝酿在即的鸦片战争等。

这个时候,曾国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笨”、“拙”,几次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建立湘军。当咸丰皇帝请他出山办团练的时候,他就根本没把自己定位在“团练”上。清楚地看到,团练无法起到任何作用。非地方正规编制,无权无势无响,真打起仗来可能是一样作鸟兽散。于是,他是奔着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的队伍去的。

团练兵旨在地方县级的武装,土匪来了,能使上劲的。可是曾国藩看清国情局势,非几百几千能成军,于是假借团练之名,建湘军之实。“湘军”的湘是指湖南省。

第二步就是造船,反向思考清政府为什么长久攻不下太平军,要想打败太平军,水路陆路双管齐下,共同配合,才能压制住。不惜花重金从广东定制洋枪洋炮洋船,而在后面与太平军交战首捷正是证实了曾国藩的眼光。太平军人多船多,但大多数是抢劫来的民用船,枪炮更是比不了湘军配备的洋枪炮,输就输在这儿呢。

第三就是“违旨不遵”。曾国藩在湖南建立湘军初具规模,与太平军交战也有点效果。于是在其他省份告急时,咸丰几次要求曾国藩出兵解围。咸丰皇帝是有个兵抓了就上,但是曾国藩明白,如果贸然出兵,恐几年努力筹措化为泡影,并且对整个局势起不了一点作用。多次拖延,借口或者直接否定,最后咸丰与曾国藩嫌隙颇大,对其甚是不满。尽管如此,他仍旧稳稳地在那里,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后面朋友,恩师因战殉国,他虽痛心遗憾,但为了全局,他只能等。

后面更多的,如与胡林翼共同对抗太平军时。他看清太平军的声东击西的计谋,坚决反对胡林翼回武汉。冒着湖北被重新占领的危险,坚持不中计。

曾国藩行事不仅有全局观念,并且决定不为个人情感所支配。他能一眼看到底,能够看清局势。这是他能够成功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军队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个急性子来说,看到他打仗,挖战壕,再围墙的举动,简直是不能忍。攻下一座城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也可以看得出来,我好不容易挖了一半的壕沟,围了一半的墙,让我放弃这座城而去攻另外个城,相信如果曾国藩真的那么听皇帝话,那湘军早就丧命于路上了。

可是正是这种笨拙的做法,将敌人困于城内,断水断粮,活活饿死。

图片发自App



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随便一战,死伤以万计。我都要怀疑数目是不是错了。这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家的自己无法想象。现在的我们真的是太幸福了。

从前知道清朝历史就是看《康熙王朝》《还珠格格》,对于清后期更是不清楚,就是感觉浑浊一片,腐败。政府腐败,人民愚昧,到处都是烟馆鸦片屋。一提清政府的官员,都是崇洋媚外的腐败分子。

其实这就是社会的更迭。没有经历那些,我们也感受不到如今的幸福。

不仅国家、政府、社会有更迭,我们自己个人,社群同样有更新迭代。如果不努力,终将被社会淘汰。或者提前被自己淘汰都是有可能的。

做人也是一样,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像我们对待自然一样,我们不断粗暴地从大自然索取能源,皮毛,树木。自然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水城威尼斯现在有淹没的危险了。昆虫可能几年内会消失。蓝天不再,碧水不复,空气浑浊。这样的环境,除非我们变异适应,否则就会成下一代恐龙,最终在地球消失。

所以,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大器,着全局——《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