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 读书 第19夜

《十一种孤独》| 读书 第19夜_第1张图片
这本书我给3.5分

这本书放在书架里很久了,一直没抽时间去读,想来这个名字里带“孤独”的书,总觉得有几分矫情,人没事就爱无病呻吟,这还是11种孤独,得有多矫情啊。由于我这些毫无根据的主观想法,才拖到了今天。得益于三石的推荐,这才抛开偏见好好的读了这本书。

书中讲了11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各有各的烦恼。原版书名字叫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lonely更能传达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种孤独,而是更深层的处在闹市但内心孤单的状态,像我们刚学lonely和alone这两个单词时老师教的区分例句一样“ I feel lonely but not alone”。

书里喜欢的几个故事:南瓜灯博士,万事如意,一点也不痛,旧的不去,建筑工人。

南瓜灯博士

女教师,有意对新同学偏心,希望他尽快融入群体,小孩子犯了错也会因为是新同学而格外的照顾,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十分的正确。

文森特最后的崩溃,是老师造成的,他之前的孤僻是家庭造成的。但是他对老师是有一丝爱恋之心的,不然又怎么会听老师的话呢?爱之深,恨之切,最后的爆发一面是疯狂的情欲的展现,一面是毁灭的情绪的表达。

不要用我们自以为是的善良去对待别人,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然后,他在嘴唇边画了个大大的对话气球框,在气球框里,他写下中午写过的每一个字,他如此愤怒,粉笔都折断在手里。再回到头部,他画下纤细的脖子、柔和的削肩,接着,他用很粗的线条,画了个裸体的女人:大大的乳房,硬而小的乳头,线条简洁的腰部,中间一点是肚脐,宽宽的臀部、大腿,中间是三角地带,狂乱地画了阴毛。在画的下面,他写上标题:“普赖斯小姐”。
他站在那里,喘着粗气,看了一会儿,回家了。

万事如意

有一种孤独叫做:你觉得我今天好看吗,而你却只想着出去跟朋友鬼混。

想来要结婚了应该是一桩开心的事,可是这姑娘与其说是一种孤独,不如说是两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婚姻里很多矛盾都来自于两个人思维方式的差异,都说男人和女人分别来自火星和金星,他们无法顺畅的交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站在男性视角,我觉得他这么做没啥毛病,这么多年的哥们儿为他准备了一个这么大的惊喜,理应开心,跟未婚妻分享这份喜悦却被要求不要去跟哥们继续嗨,下半辈子都得对着你了,你还有啥值得不满足的。

站在女性视角,我也认为她生气挺正常的,在我精心打扮头一次想留你过夜的时候,你居然想着出去跟兄弟鬼混,少混这一天会死吗?想起网上之前的一个段子,说是姑娘如果化了妆挑了衣服出来跟你约会却被爽约的话,女人是会炸毛的。我是出门从来不修边幅的人,不过也能体会跟重要的人约会时花心思捣饬自己的那种心情,被迟到被拒绝,这伤心是能双倍的叠加的。

最后这两人不欢而散,想来女性是更受伤一些的角色,可是又有什么办法,除非你放弃这个男人。爱上一个人,就是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权利。

她腾地站起来,迸发出一声大叫,这声音从她紧闭的双唇中发出来,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哀怨的呼喊:“他们不能等等吗?”
“你——疯了吗?”他退后几步,双目圆睁,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她该理解才是,该死的,如果结婚前她就这样,结婚后还得了?“你还有没有良心,啊?今天晚上让他们等着?在他们为我做了这许多之后?”
那一两秒钟,她的脸似乎没有他以前觉得的那么美了。但她脸上旋即又露出一丝微笑,“当然不能。亲爱的,你是对的。”

一点也不痛

麦拉应该是一个被大家同情的人,丈夫病重长期住院,自己不得不两头跑,得不到爱人的关怀,还得耗尽自己的精力,被周围的人以怜悯的眼光看待。

可是偏偏她不愿意被同情,她出轨,跟她很厌恶的男人厮混在一起。在去医院之前还对这男人厌烦得不行,从医院出来却像需要毒品来让自己解脱一般的去跟那男人云雨一场。即使那么的嫌弃,也好过一个人承受自己丈夫的不完整是么?

为什么不选择更加坚强一些,而要任由自己堕落到这个状态呢,这里面又有多少的无奈多少的脆弱?麦拉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需要港湾,不愿独自面对真实的生活。

旧的不去

一群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日出的人最后的狂欢,却又还有自己的小脾气。

在医院,他们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任性、淘气、叛逆,病痛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病友可能不久于人世,但是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过。反而在回到家中,必须要伪装自己,不愿被家人担心或是离开太久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只有在医院,他们才是最真实的自己,细想想其实是件挺恐怖的事情,这意味着自己再也离不开医院了,即使痊愈,这心态也将把自己绑在这里走不出去。

他们以圣诞狂欢的方式来为大家打气,这看似一场闹剧的背后,才是真正的凄凉。这使我想起了阿桑的歌“孤单 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 是一群人的孤单”。他们唱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自己已经成为了旧的……

整座七号大楼的人到处走着,找人握手,在吼叫声、收音机的嘈杂声中,那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祝你好运……”“希望你熬过今年,伙计……”麦金太尔静静地站在小不点科瓦克斯床边,累了,床上那紫红色的礼服团成一团扔在那里,皱巴巴的,麦金太尔举起杯子,朝人群笑着,笑得牙龈都露了出来,小不点的笑声在他耳边轰鸣,沉重的胳膊搂着他的脖子。

建筑工人

这是一篇讲写作人的故事,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写照。作者理查德·耶茨正是一个这样怀才不遇、一生潦倒的人。

作者以建筑工人比喻写作人,讲写作比作是盖房子,一篇文章如何精妙就告诉你这房子如何宽敞,采光如何的好。却在最后主人公写不出来自己满意的东西了。

窗户在哪儿?光线从哪儿照进来?
伯尼,老朋友,原谅我吧,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也许光线打算尽可能从手艺马虎粗糙的建筑工人留下的那些罅隙、裂缝中钻进来,如果是这样,你们可以肯定没人会比我感觉更糟了。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里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每个人对孤独的理解不一样,在读这本书时自然感受也不同。看了那么多的评价,也不见得有两个人理解出了相同的感受,这大概就是理查德高明之处,他带你走进这间屋子,呈现给你的就是这样一间屋子,你喜欢哪里看中哪里,你觉得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都是自己的感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一种孤独》| 读书 第19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