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妻场景:
丈夫:今晚我不回家吃饭。
妻子: 为什么不回来吃饭?
丈夫: 我有事。
妻子: 你有什么事?
......
妻子明显很不满意丈夫的回答,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每次说不回来吃饭的时候总是不说原因,这让她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坦诚。而丈夫则觉得妻子对她不够信任,明明自己在外面用足了心思赚钱,就是为了这个家啊,就是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啊。他们双方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很显然,这样的谈话每天都在发生,每次都让他们不欢而散,痛苦不已。
2
A:这几年你认真工作了吗?
B:(一听到批评,心里就来气)这几年我不用陪孩子吗?我每天要陪吃、陪睡、陪玩,你以为呢?
A:你眼里除了孩子还有什么?
B:(明明是自己累得半死带孩子,到头来还被人指责心里真是一肚子火。)那你呢?你是个称责的父亲吗?你连孩子哪一天生日都不知道?你丢不丢人啊?
......
每次听到批评,妻子就像一头猛狮一样,张牙舞爪地进行反击,先进行申辩,然后再指责丈夫,让丈夫也开始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感到内疚。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谈话就变得越来越紧张,这到底是哪儿出现了问题呢?
3
A: 你以为我赚钱很轻松吗?你一年到头没有拿一分钱回家,你好意思这么天天和朋友出去吃饭吗?
B: 你没钱,你可以去借,到时我工资发了去还,我不得不和我的朋友去吃饭啊。
A: 你还得起吗?靠你......
这是一对母子的谈话,儿子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平时花钱比较厉害,母亲有点看不惯孩子经常和朋友出去外面吃饭,认为现在应该多省点钱将来可以买房结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 但两个人的谈话却总是不愉快的。
4
A: 你吃不吃饭?
B: 不吃饭是不是,不准离开饭桌,听到没有?(大吼)
A:我就不吃不吃不吃。
B:你知不知道我为你做这顿饭用了多长的时间,你一口都不吃,你对得起我吗?
......
一个新手妈妈对自己三岁的孩子实在是没辙了,对她不好好吃饭已经没有了耐心,开始冲她的孩子大吼大叫,她的孩子也不甘示弱,于是,这顿饭一家人都没有办法愉快地吃下去了。
5. 黄大妈在街上看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男人横冲直撞,差点撞上她。黄大妈于是对身边的人开始唠叨:“你看那人头发乱得像鸟窝,一个大男人留着长头发,像个女人一样,真恶心。”黄大妈似乎只对她的儿子满意,只要是儿子的都是好的,只要是看到别人不顺眼的,总要开始喋喋不休地对别人臭骂一顿,当然,她只是个敢在别人背后嘀嘀咕咕的老人家。而每天听这样的人唠叨,不回答也不是,直接回答也挺伤感情的。
6.表妹去年离婚了,今年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俄罗斯的网友,这位网友说过几天要来中国旅游,请求表妹当向导。人还没来,家里人就炸开了锅,作为不是外人的二姨妈就开始在我面前唠叨,不准带那个俄罗斯人回家,省得被邻居说三道四,也不准跟他独自去宾馆,要是被人卖了还不知道,要是嫁那么远被人......(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如何安慰一位充满焦虑的母亲呢?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曾经觉得很熟悉,不管是恋人、父母、朋友,每个人的谈话方式都有可能暗藏着这样的“冷暴力”,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语言暴力慢慢地成为一种谈话习惯,让我们都痛苦不已,难道就没有一个愉快的沟通方式吗?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有一种沟通方式,能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与助人,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一、观察
我注意到了大部分人的谈话,更多的不是阐述事实,而是评价,比如我们习惯了说身边哪个同事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很少说详细地说他到底做了什么?我认识学会观察就是要学会讲事实,描述事实,而不是一开始谈话就进行评价。
二、感受和需要
如同第一个谈话中一样,妻子明显对丈夫的少言少语感到很不满意,但她依然压抑着自己,并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显然,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我们并不习惯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身边人的不满意更是难以启齿,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知道我们此刻的心情。听到丈夫的回答,这可能不是妻子想要的答案,于是妻子接下来可能会采取指责对方的行为,希望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让对方觉得内疚,你让我不高兴了,都是因为你总是不回来吃饭,因为你不回来吃饭也从来不讲清楚原因,所以我很生气,你内疚去吧。妻子感到难受的根源是什么?是她没有直接对丈夫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她尝试这样讲:“你今晚是有饭局吗?主要跟哪些人吃饭?能跟我讲讲吗?因为我担心你的安全。”会不会好点呢?
另外,如果是作为倾听者,我们更是要用心地去体会被人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提建议。比如第6个谈话,对于一个焦虑的母亲,可能我们更多地是放下自己已有的是非题判断,用心倾听,真诚地留意她的感受和需要,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她杞人忧天,只是网友,想那么多干什么。
三、请求
很多时候,因为沟通方式不那么正确,我们总是容易让别人把请求误会成命令。比如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我们习惯所处的角色中出发,但当我们总是把请求换成命令的时候,沟通通常是不顺畅的,容易让接受信息的人产生抵制和反抗的情绪。所以,在日常谈话中,我们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要多注意:一是提出的请求要具体,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只有具体的请求才能避免更多的误会,表达得越清楚,才能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二是在集体讨论的时候,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必要是需要请求别人的反馈。比如办公室里有位同志,经常无法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上司也很纳闷,后来,上司每次交代她任务的时候,就要求她反馈是否已经明确她要做的事情,上司能进一步地确定她是否已经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了,提高了工作效率。
好好说话到底有多难,当我们认真地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谈话习惯的时候,才发现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是每个谈话都是那么愉快。也许在日常的谈话和交流中尝试应用非暴力沟通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值得一试!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多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给自己两个月再来谈谈它实际的应用吧。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参考书籍:《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