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盘行动Day13

     

心理复盘行动Day1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心灵感应与深度

    我从小就很少和爸妈在一起,小时候的事我也忘记了,但我从小有一个好朋友,我很幸福,不管我是怎么样她都愿意陪在我身边,从来没有嫌弃过我,在她面前我可以很傻很笨,可以不用小心翼翼,她总是给我很安心的感觉,最近我们联系越来越多了,我们会分享发生在对方的事,我们应该就有这样的心灵感应。

得到

  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没有固着在“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婴儿的信息,给予了婴儿还可以的照料。
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地回应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以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也才叫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我发现我的爱好像都是“失去自我的爱”,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失去自我的爱”就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因为自我和自恋,就像是一个壳那样包裹着真我,也切断了和别人的链接,这个壳需要被撕裂、被破坏、被摧毁,然后光才能照进来。这句话使我醍醐灌顶,我总是喜欢追着一个人,忽略了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对《强迫的爱》这本书有了兴趣,有时间一定去看看。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就是那种懂得了一个概念或理论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清晰透亮的经历。

  随着我看的书越来越多,通过书中描写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事,我的这么多写作也是这么来的,武志红的心理复盘也是这样的感受。


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喜欢这句话,以后我真的改改自己自卑的习惯,很多时候真的是自己的问题。看了夏姆斯和鲁米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情是双方都在变好和“我和你”的关系。

得到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无论是看起来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复盘行动Da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