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一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一_第1张图片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一(1122)

今天谈谈新的策略:回到起点,对接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处理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了解自己已经学了什么,找准今天学习的认知起点,为明天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是学生从已知出发,把新旧知识巧妙对接,进而类比和迁移的过程。

先看案例及解析——怎样搭配?

教学“搭配问题”时,研究完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后,吴老师变换了新情境,让所学知识与新情境对接,这个过程是类比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穿衣”的问题,能不能把它变成“吃饭”的问题呢?我们把上衣换成豆浆、牛,把下衣换成包子、面包、蒸饺。一种主食和一种副食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生:还是六种。衣服换成了吃饭,一个稀的配一个干的,同样的道理。

师:吃饭的问题没难住你们,你们还想研究点什么?

生:走路的问题行吗?

生:换汤不换药。

师:什么意思呀?快给大家说一说。

生:这两道题表面上看不一样,但是道理一样。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从表面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师:张小东同学每天都要路过一个图书馆,我们用字母A来表示小东同学的家,用字母B来表示学校。从家到图书馆有三条路,这三条路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1、2、3来表示。(师标注)

师:从图书馆到学校也有三条路,可以怎样表示?

生1:可以用4、5、6表示。

生2:用4、5、6表示不好,不容易与前面的路区分,应该用a、b、c。

吴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达,适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将问题扩展到走路,将表示方法简化为1、2、3和a、b、c。搭配问题是一个乘法模型。吴老师从衣服的搭配人手,扩展到吃饭、走路,在这一连串常见的生活事件中,学生悟出了“换汤不换药”,也就是“变中抓不变”的思想,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过程沟通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模型思想建立的过程,渗透了数学的基本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不断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符号的价值。

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不断调整和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带来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应用,学习的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