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常见知识点

离散数学常见知识点

本人复习自用,仅供参考,不保证全面

集合

集合的长度

集合加绝对值表示集合的长度

A = {1,2,{1,2}} 则|A|=3

B = {∅,2,{1,2}} 则|B|=3

幂集

集合A的全部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之为A的幂集,记作P(A)

映射

两个非空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而且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B中总有唯一的一个元素b与它对应,就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

像:b称为元素a在映射f下的像,记作:b=f(a)

原像:a称为b关于映射f的原像。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像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记作f(A)

要点:

  1. 定义域每个元素都能对应到值域中的唯一一个元素
  2. “映射”是比函数更广泛一些的数学概念,函数是特殊的映射
  3. 函数的值域不能有剩余元素,而映射可以
  4. 映射和函数都不可以一对多
  5. 映射可以多对一
  6. 原像集应当是像集的子集

若集合AB的元素个数为m,n, 则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的个数为 m n m^{^{n}} mn

可以把映射想象成镜子成像:

  1. 一个镜子照一个元素不能照出两个像。
  2. 集合A中每个元素都会被照到
  3. 单射:像的原像是唯一的
  4. 满射集合B的每个元素都有原像

单射

单射(injection):每一个x都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

设f是由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如果所有x,y∈A,且x≠y,都有f(x)≠f(y),则称f为由A到B的单射。

满射

满射(surjection):每一个y都必有至少一个x与之对应;

对于 y = x 2 y=x^{^{2}} y=x2,当你定义X属于实数且Y属于实数集时由于存在像Y<0没有原像X对应所以不满射,但是如果你改变像集定义为正实数那就满射了。

综上,映射先看集合的范围。

双射

双射(bijection):同时满足单射满射,即每一个x都有y与之对应,每一个y都有x与之对应。

当且仅当映射F满足双射,其逆映射G存在。

命题逻辑与等值演算

析取与合取

name symbol
析取
合取
蕴含

所有简单合取式都是极小项的析取范式称为主析取范式

文字:命题变项及其否定。

简单析取式用∧连接若干有限个文字,如p∧q∧ ¬ \neg ¬r

简单合取式用∨连接若干有限个文字

范式 定义
析取范式 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的析取构成的命题公式
合取范式 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的合取构成的命题公式
名字 每个字母(或者它的否定)只出现一次时被称为
简单合取式 极小项
简单析取式 极大项
范式 定义
主合取范式 合取的是有限个极大项
主析取范式 析取的是有限个极小项
公式 成真赋值 名称
¬ p ∧ ¬ q ∧ ¬ r \neg p \wedge \neg q \wedge \neg r ¬p¬q¬r 0 0 0 m 0 {m\mathop{}\nolimits_{{0}}} m0
公式 赋值 名称
p ∨ q ∨ r {p \vee q \vee r} pqr 0 0 0 M 0 {M\mathop{}\nolimits_{{0}}} M0

不难看出,不管事极小项还是极大项的0号位都是赋值为000时的,事实上从角标0到7就是对应它们的二进制,也就是000到111

求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常用的套路:

  1. 消去 → \to 使用公式 A → B ⇔ ¬ A ∨ B A \to B \Leftrightarrow \neg A \vee B AB¬AB
  2. 归谬论: ( A → B ) ∧ ( A → ¬ B ) ⇔ ¬ A \left( A \to B \left) \wedge \left( A \to \neg B \left) \Leftrightarrow \neg A\right. \right. \right. \right. (AB)(A¬B)¬A

等值演算

由已知的等值式退出另外一些等值式的过程叫做等值演算。等值演算用到的置换规则并不要求写明。

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一般不能用等值演算法,可以使用如下三种方法:

  1. 真值表法
  2. 观察法(找反例)
  3. 复杂的式子在等值演算后使用1、2

证明两个式子等值:将某公式A化简,若能化简为B,则认为A和B是等值的

量词

  • 全称量词 ∀ \forall

  • 存在量词 ∃ \exists

把这两个东西去掉,换成集合里具体的东西叫做量词消去

树的度:无向图顶点的边数叫度。有向图顶点的边数叫出度和入度。

分支点:不属于叶子节点的节点。

完全图

每对顶点之间都恰好有一条边的简单图

k阶完全图有k*(k-1)/2条边

关系

关系的性质

  1. 自反性:

设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若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a,a)都属于R,则称R为自反关系。换言之,在自反关系中,A中每一个元素与其自身相关。

主对角线全是0就自反,全是1就反自反,可以既不自反又不反自反

  1. 对称性:

有xRy就有yRx,即有(a,b)就有(b,a)

对称性反对称性不可以同时存在

  1. 传递性

(a,b)和(b,c)就有(a,c)

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是集合上的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它同时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偏序关系与哈斯图

偏序关系

偏序关系要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偏序关系记作≤,如果有 < x , y > ∈ ≼ < x,y > \in \preccurlyeq <x,y>,那么记作 x ≼ y x \preccurlyeq y xy,读作x小于等于y

这里的小于等于不是数字大小上的,而是一个顺序性,x排在y的前面或者x就是y。并且有如下定义:

  1. ∀ x , y ∈ A , x ≺ y ⇔ x ≼ y ∧ x ≠ y { \forall x,y \in A,x \prec y \Leftrightarrow x \preccurlyeq y \wedge x \neq y} x,yA,xyxyx=y
  2. ∀ x , y ∈ A , x 与 y 可比 ⇔ x ≼ y ∨ y ≼ x \forall x,y \in A,x\text{与}y\text{可}\text{比} \Leftrightarrow x \preccurlyeq y \vee y \preccurlyeq x x,yA,xyxyyx

例如:A={1,2,3}, ≼ \preccurlyeq 是A上的整除关系,则有三种情况:

  1. 1 ≺ {\prec} 2,1 ≺ {\prec} 3
  2. 1 = 1, 2 = 2, 3 = 3
  3. 2和3不可比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若任意的A中x与y均可比则R成为A上的全序关系。

< A , ≼ > < A, \preccurlyeq > <A,>为偏序集, ∀ x , y ∈ A { \forall x,y \in A} x,yA,如果 x ≺ y x \prec y xy且不存在 z ∈ A z \in A zA使得 x ≺ z ≺ y x \prec z \prec y xzy,则称y覆盖x。

{1,2,4,6}集合上的整除关系,2覆盖1,4和6都覆盖2,但4不覆盖1,6也不覆盖4。

哈斯图

哈斯图是自底向上的,在这个 ≼ \preccurlyeq 中最小的就在最底下。

  1. 最上面的就是最大元,最大元可能不存在,存在的话也只有一个。
  2. 最下面的就是最小元
  3. 极大元的意思就是在可比的那一条链中最大的
  4. 极小元的意思就是在可比的那一条链中最小的

最大元就找那B中,如果子图也是有分叉就没得最大元,没分叉尽头最高的就是了。

最小元就找那个B中 如果只有一个根(把哈斯图看成森林),那个根就是了,如果有好几个,就没得最小元。

极大元和极小元类似上述定义,但是如果有好几个,那就算好几个,也就是说这俩是必然存在而且可能不止一个的。

比如说树杈顶端有好几个 都互相不可比,那就都是极大元。

B的最小元一定是B的下界,B的最大元一定是B的上界。

由上面所述可知,未必存在最小元和最大元,那么上界和下界也是未必存在的。

上界定义:对于偏序集 < A , ≼ > < A, \preccurlyeq > <A,>, B ⊆ A , y ∈ A B \subseteq A,y \in A BA,yA,有 ∀ x ( x ∈ B → x ≼ y ) \forall x \left( x \in B \to x \preccurlyeq y \right) x(xBxy)成立

下界定义:对于偏序集 < A , ≼ > < A, \preccurlyeq > <A,>, B ⊆ A , y ∈ A B \subseteq A,y \in A BA,yA,有 ∀ x ( x ∈ B → y ≼ x ) \forall x \left( x \in B \to y \preccurlyeq x \right) x(xByx)成立

显然上/下界是可能不在B里(但是一定在A里)

  • 上确界就是上界中“最小”的那个
  • 下确界就是下界中“最大”的那个

关系的运算

集合表达式

例如:R={|x是y的倍数}

关系图

点+箭头嘛

关系矩阵

就是一个矩阵,第i行j列的那个 r i j r\mathop{{}}\nolimits_{{ij}} rij如果存在 x i R x j x\mathop{{}}\nolimits_{{i}}Rx\mathop{{}}\nolimits_{{j}} xiRxj那就写1,否则写0。

闭包

对于A上的关系R,添加尽可能少的一些有序对使新的关系R’具有性质x,则称R’为R的x闭包

记作 名字 定义
r( R ) 自反闭包 r( R )= R ∪ R 0 {R \cup R\mathop{}\nolimits^{{0}}} RR0
s( R ) 对称闭包 s( R )= R ∪ R − 1 {R \cup R\mathop{}\nolimits^{{-1}}} RR1
t( R ) 传递闭包 t( R )= R ∪ R 2 ∪ R 3 ∪ ⋯ {R \cup R\mathop{}\nolimits^{{2}} \cup R\mathop{}\nolimits^{{3}} \cup \cdots } RR2R3

关系的幂运算

关系的幂运算是在关系的右复合运算基础上进行的

幂运算的计算方式如下:

R n + 1 = R n ∘ R R\mathop{}\nolimits^{ {n+1} }=R\mathop{}\nolimits^{{n}} \circ R Rn+1=RnR

对于任何A上任何关系,显然都有

R 0 = I A R\mathop{}\nolimits_{{0}}=I\mathop{}\nolimits_{{A}} R0=IA

换言之,A上任何关系的零次幂都相等。

右复合运算结果如果有相同的,只保留一个,不重复。

定义
R 0 R\mathop{}\nolimits^{{0}} R0 { < x , x > ∣ x ∈ A } = I A \left\{ < x,x > \mid x \in A \left\} =I\mathop{{}}\nolimits_{{A}}\right. \right. {<x,x>xA}=IA
R − 1 R\mathop{}\nolimits^{{-1}} R1(关系的逆) 改为

代数系统

单位元

若ae=a,e称为右单位元,若ea=a,e称为左单位元,若ae=ea=a,则e称为单位元。

单位元用e表示,单位元也可以成为幺元。

除法中1是右单位元

逆元

左逆元:对于 x ∈ S x \in S xS 存在 y ∘ x = e y \circ x=e yx=e,那个y就是左逆元

右逆元:对于 x ∈ S x \in S xS 存在 x ∘ y = e x \circ y=e xy=e,那个y就是右逆元

逆元:若 y ∈ S y \in S yS既是x的左逆元又是x的右逆元,则称y是x的逆元

生成元

群中元素可以由最小数目个群元的乘积生成,这组群元称为该群的生成元,生成元的数目为有限群的秩。

幂等元

满足a · a = a的就是

子群

群G的某些非空子集H关于群的运算也能构成群,则称为G的子群。

交换群

若群G中的二元运算是可交换的,则称G为交换群或阿贝尔群。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