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国情怀的单元,有关少年成长和对人生的思考;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4.故乡 鲁迅
小组合作讨论:少年间土和中年土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说说你的发现。
一、外貌不同
1.小时候的样子是怎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器)
2.那时他的相貌上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可爱,健康朴实)
3步入中年的土是怎样的形象?(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等,浑身瑟缩着,手像松树皮)
4.联系这些我们能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间土?(穷困潦倒)
5.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间土?(“木偶人)
6.什么叫木偶人?给人什么感觉呢?(麻木退钝、言木讷;受人操控失去自己)
7.是什么使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二、动作神态不同
1.少年和中年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中年: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了)
2.这样的木偶般的闰土有生动的时候吗?(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3他是怎样的神情呢?(欢喜、凄凉)
4."欢喜和ˆ凄凉"同时出现在闰土的表情上,这矛盾吗?(“欢喜“说明他见到鲁迅非常开心,但称呼作者为“老爷这一称呼中感到凄凉)
5他以前叫作者什么?(迅哥儿)什么区别?(一声老爷把他们距离拉远)
15.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小组合作讨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形象?
一、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母亲是怎样说出这话的?(“吞吞吐吐")
2.吞吞吐吐地说话说明了什么?(不慝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
3.现实"指什么?找出课文原句。("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从这里能够感受到什么呢?(对于勒的期盼之情;对于改变贫穷生活的强烈渴望)
5.指导朗读(慌张、着急)
二、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1能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冷酷、自私,没有人情味)
2从哪里感受到的?(称呼上的变化,从“于勒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到这个贼")
3从这儿能感受到什么?(对于勒的厌恶)
4."重新一词大家品味下,看看这说明了什么?(母亲害怕于勒回来会给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甚至害怕二女儿的婚事会因此告吹)
5指导朗读(暴怒)
16. *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第五单元各种思想的碰撞,本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或针砭时弊,或阐释公理,或谈论学术。把握作者观点、论证方法。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呢?
一、正面批驳
1.作者是如何进行正面批驳的?(首先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那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呢?(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3.文中是怎样说的?(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5.能看出国民党政府的?(愚昧)
6.我们应采用什么语气来读?试着朗读。(讽刺的语气)
二、反面批驳
1.作者是如何进行反面批驳的呢?(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3.你是如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4.文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革命家。)
5.你能试着举出几例吗?(埋头苦干的人:李时珍、毕舁、蔡伦。拼命硬干的人:岳飞、文天祥、辛弃疾。为民请命的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舍身求法的人:岳飞、文天祥等等。)
6.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
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1.这一部分在论证中列举了哪些事例?(“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
2. 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使人明白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3.还有其他论证方式吗?(道理论证,论述了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
4.作者在这里是怎样证明的?(分为三步。先正面论述,又从反面来说,最后甚至引用了孟子的名言)
5.作者的论证方式让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这里举了戴震幼时读书好疑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正面论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使论 证更加典型)
2.学习到这儿,你觉得这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关系?(递进关系)
3.从哪里看出来的?(关联词“不仅 也 。)
4.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今后你会如何读书学习?
19. * 谈创造性思维 罗伽·费·因格
20.* 创造宣言 陶行知
第六单元 四大名著,本单元选取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学习本单元,学会抓住小说线索、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具体描写。
21.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小组合作讨论:文中所说的“智”都体现在哪里?
一、晁、吴之“智”
1. 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 吴用安排什么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地点:黄泥冈、松树林)
3. 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呢?(六月的天气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
4.从中看出了什么?(这个地点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
5.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 呢?(扮客商、演戏、巧下药 。)
二、杨志之“智”
1.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他不多带兵的原因?(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为什么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 日中,辰牌 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 杨志一行人为什么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 从这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精明、谨慎、多智)
22.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小组合作讨论: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 地艳羡功名富贵以及自己的自私行为)
2.为什么他会这么热衷功名利禄呢?(只要中举之后,他的生活完全会进入另一个生活轨道,别人 对他的态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3.那他参加科举的过程中是否是很顺利呢?有哪些困难?(不是。因为穷困,没有足够的盘缠去参 加科举考试,遭遇了胡屠夫的唾弃)
4.观看多媒体有关古代科举的知识链接。
二、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
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中路之后发疯了)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 了)
3.从这一系列行为中,你看出了什么?(中举之后,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 想要的功名富贵,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表 面上看,中举以后改变了范进的命运,最终清醒过来,有名有财,结局圆满。本质上来看,把一生 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人生的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 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5.分角色表演。
23. * 三顾茅庐 罗贯中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