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独享拙政园

六月的拙政园,莲叶何田田。再过几天,就是每年一度的荷花节了。晨曦微露,园林还在似醒还梦中,无论是听雨轩还是玲珑馆,抑或是海棠春坞、梧竹幽居,清风玉露相逢,烟云丝丝缕缕,把它们都笼在其中,趁大批游客未来尽情宣泻着心事。这是我第三次独享拙政园。

第一次是在2006年。那年,原苏州补园(今拙政园西花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要复制移建美国,张毓基在《姑苏晚报·口述苏州》一版上谈起了这座临水建筑,也是著名的“扇亭”,讲了许多故事。这个讲故事的张毓基就是原补园主人张履谦的玄孙,张家在苏州的第六代后人。十二年过去,围着与谁同坐轩和卅十六鸳鸯馆绕圈,当年脚步轻盈走在石板桥上,园主后人讲的故事一瞬间就从往事中浮了出来。张家祖上曾有一段制扇发家的家族史,张履谦怀感恩之心建“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莫不是“明月、清风、我”,感恩和纪念的当然是创业先祖和中国折扇。听“园主”亲口讲园林故事,窃以为是最高级别的游园,尤其是他选了一个好时光。暮鼓时分,斜阳铺进了园林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过一片山林、转过一个亭,都能感受到整座园林在闪闪发光。行人稀疏,三三两两低语、沉思,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独享拙政园。

再一次就是去年了。苏州会奖旅游将“私享拙政园”的愉悦体验分享给全国游客,30名来自各地的高端旅游人士组成了考察团,在早上六点半就入园体验。山林画卷在幽静的清晨格外恬静,薄雾环绕着花草树木,鸟鸣阵阵,让人恍若坠入仙境。而此时,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的拙政园,似乎透出了第一代园主王献臣时期的模样。“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是王献臣建园的理想之一。也从王献臣开始,无论是其后的徐少泉、刑部侍郎王心一,还是大学士陈之遴、吴三桂女婿王永宁,等等,每一任园主都对此园有所赋予,或恬淡自然,或大兴土木,或究极侈丽,让后人在抚栏凭吊时回味无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计其数的游客眼中,拙政园也有百万个形象、千万种气质。它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每每走进拙政园,尤其是旺季时,耳边总是听到这样的介绍,“全园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这是拙政园的说明书,每一个游客拿着一样的说明书,却读出不一样的“享受”。

这是一个值得细品的地方,我在独享多次之后,仍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多次流连,比如就在这“绿肥红瘦”、荷叶接天的季节。历久弥新的园子,好似时光倒流般,年年岁岁荷花依旧,而容颜老于昨天。

但于园林而言,有一批守护者,让它们成了不老的传奇。

你可能感兴趣的:(之一·独享拙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