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谈《汉书·李广苏建传》一二

  提起苏武牧羊,我首先忆起的是祖父曾常常吟唱的《苏武牧羊》,歌词大致是: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有笳声,

入耳痛心酸。

( http://music.163.com/song/5250920/?userid=422249218 )

  由此,了解到苏武牧羊的忠君报国的绝唱,心中一点少年意气萦绕心间,心神往之。

  年纪稍长,对文史愈感兴趣,一次偶然闲翻,读到了《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文(https://m.gushiwen.orggushiwen_8999298ab7.aspx),里有明确记载,苏武曾在匈奴娶妻生子,原文翻译如下:苏武晚年,汉宣帝怜悯他,就问身边的人:“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苏武通过皇后父平恩侯告诉宣帝:“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苏武后来归汉时,并未携匈奴妻儿一同南行,但留诗一首,其中说:“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此外据说李陵还送给他牛羊数十头。)

  又有《李陵答苏武书》证言: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信的结尾,承诺要帮苏武照顾儿子

(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0d89bdcfe83b428dadfa1fa27ea0b145&from=kg1)

  读后有另有心中五味陈杂,心中对史书的信服和苏武的民族英雄形象轰然崩塌,当时心中模模糊糊感受到了一点缥缈的东西,后来遇“春秋笔法”一词豁然开朗,从此不复信古史。

  升入初中,随着阅历逐渐增加,心胸逐渐开阔,看人看事,已不重主观,再读苏武传,方知苏武之高义,以当时的观念来看,其做法比肩圣贤,无可厚非,毕竟苏武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是极高的,忠君爱国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利益交换或索取。而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坦荡刚毅,有自己的坚守,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体面。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理解苏武宁愿啮雪吞毡,吃草籽吃老鼠也不愿吃羊的行为。就像《庄子·秋水》中记载了那种志向高洁的鸟,“夫鶴鄒,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苏武岂不如此鸟也?

  苏武放牧十九年不辱使命,大义凛然,堪称道德楷模。为了凸显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张胜、卫律、李陵,他们衬托了苏武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怨无悔。那么班固不写苏武吃羊,是不是也是为了苏武的英雄形象呢?当然这样想,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前言所说,苏武在匈奴娶了个匈奴女人,生了个儿子叫“通国”,后来通过汉宣帝从匈奴赎了回来,做了郎官呢?心中的英雄就这么轰然倒塌了?

我们敬仰英雄,也得允许英雄是个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于是今天在赵先生的课堂中,我又想到主编季业的一段话: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谈《汉书·李广苏建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