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

这本书原本不在我今年的阅读清单中,这是微信读书给我推荐的,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书中提到的很多迷惘状态,都深深地戳中了自己,所以,在读的时候,自己非常的认真投入。作者更深入地分析了我们许多焦虑背后的原因,同时也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论去引导思考和改变。每次阅读,都会很庆幸和感恩,庆幸自己有所觉悟,感恩作者的文字。以下比较触动自己的几个部分,借此分享给大家。

一、认知规律,耐心倍增

1.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在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

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2.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3.成长权重比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4.学习的平台期(学习曲线)

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

5.怎样拥有耐心?

(1)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二、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1.认清一个事实: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2.消除情绪模糊: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深挖原因:

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

3.消除行动模糊: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三、凭感觉学习

1.成甲“熔断不读书法”:

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提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

·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

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四、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五、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六、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在书中花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