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学奖散文读书笔记(十二)

        沈念《少年眼》写一个山里少年对大湖的臆想和体验。山里的景物自然就成了大湖景物的参照物。重体验,重感受,重细节,重心理,让人想到废名或者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其中有关父亲的描写有如浮雕,对大片芦苇的描写有如童话世界。

        盛文强《海错五记》其一写魟鱼尾针被海盗用来控制人质,也被退归田园的海盗用来给烟草增产;其二写寄居蟹介于蟹与螺之间的秉性和干涩难咽的口感;其三形象生动地写弹涂鱼跳跃迅猛和狡诈,但用弹涂竹管捕捉却屡试不爽;其四写藤壶味美,“烹煮腌醉皆宜”,尤其是用竹竿穿着在灶中炙烤;其五写鲸搁浅海滩之后的挣扎和无助,也写围观少年的惊愕和悲悯。来自生活的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又含哲理。有明清小品味。

        田鑫《吃土豆的人》也是侍弄土豆的人,侍弄土豆的母亲被装满土豆的架子车压死,尽管悲伤,尽管忌讳甚至仇恨土豆,但人们还是离不开土豆,这就是命。“吃多了土豆,村庄里的人都带上了土气,低调、稳重、木讷,他们和土豆一样,行走在大地上。他们面带土色,皮肤和内里如一,他们说着土话,一张嘴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在村庄外的地方,我们跟一颗藏在土里土豆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一旦回到故乡,就藏不住了”。写土豆就是写人,后面由梵高同名油画引出的联想和议论也很精彩;外一篇《孤独的树》以一棵树为见证,写父与子各自的孤独,少年与父亲吵架,在树上刻字;父亲怀念亡妻,在树下吼秦腔。

        学群《洞庭古岸史》有诗的灵性,也有史的哲理。岸让地上的脚步去就水,让水里的波浪来迎脚步;人的岸其实就是堤防,发了誓似的只是要隔断水;世界似乎是从石头那里开始的,造地运动是石头在动;近岸的石头大,越往里走石头越小;人太过匆忙,看不了石头的事情;白天的阳光太过响亮,只有到了傍晚,斜阳变得酽稠起来,有看过世事之后的淡静;泥土的前身就是石头;天地间就一根手指,一指道尽天机;倒下的树和歪斜的树相对,像是留言,又像是凭吊。

        闫文盛《我一无所是》像是呓语,又像是读后感;似否定自己,又似否定世界。读起来真有点吃力,故不敢置喙。正像作者所说,我们只是刚刚来过,大地上已经站满了人。文中反复提到的本雅明是德国犹太人学者,其文风类卡夫卡。

(2022.10.26.6:48~12:32.初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花文学奖散文读书笔记(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