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帝国之始|读《拜占庭简史》

拜占庭帝国(英语:Byzantine Empire;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又称新罗马,帝国核心位于君士坦丁堡和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百度百科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书的封面吸引,仿佛是历经千年留存下来的古籍,泛黄的颜色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边缘白色的宣示着读者众多,封面的画面似乎还感受的到蓝天白云下的繁盛景象,然这是本新书,封面是印上去的,仍然让我爱不释手。

图片发自App


不是第一次听说拜占庭帝国,也不是第一次看拜占庭帝国,却是实实在在第一次读这个伟大帝国的历史,短短一本书,诉说了帝国一百年的历史,却脉络清晰,将帝国的繁荣兴衰完全的表现了出来。

读国外的历史书,还是很吃力,读着读着混淆了拜占庭的年代,竟然从书中并没有看到拜占庭帝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仿佛是源于君士坦丁的称帝,读到后面混乱的皇权变幻又让我对拜占庭帝国的开始产生了质疑,只好又百度了拜占庭帝国的,然后对照后面的大事件表和帝王年代表,才慢慢的理顺出来。

真正去读一个国外帝国的发展史,才发现和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皇权变换相去甚远,情况完全不同。同一个朝代,同一个帝国,在我国,必然是一个姓氏,否则就是改朝换代了。而在拜占庭帝国,完全不是这样的。

拜占庭帝国皇权的更替,可以是儿子、女婿、侄子、外孙等等,好歹这些也是亲属血亲,完全在可以接受范围内。但拜占庭的皇位还可以传给近侍、大臣、将军甚至是宦官,以及时有的反叛成功的头领,都能够成为皇帝,备受尊敬。而在位的皇帝,也经常能够轻易的被赶下台,或者各种各样的理由罢黜。读来,甚是有趣,也非常不能理解。

作者说,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研究拜占庭帝国是怎样消亡的,而是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拜占庭帝国不停飘摇的时代,它是怎么样一步步走过了这么久的。或许相对于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存比研究拜占庭帝国的亡更有意义。

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与基督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的分裂与统一为帝国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也多次将帝国陷入危险当中。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是以为私生子,并亲自结束了自己妻儿的性命,他害怕诸神降下惩罚,恰好遇见基督教徒说上帝会宽恕所有的罪过,便开始信奉基督教,统一信奉基督教。

很多人,尤其是佐木西斯,对君士坦丁大帝极度不满,认为他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但是不得不说,皇权与基督教的统一为拜占庭引入了新的概念,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理念,并在未来的时间里一起飘摇坚持,在拜占庭帝国的艰难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督教为拜占庭引入了一个概念,即政教合一的统治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

其次,拜占庭统治者的地位需要臣民的拥护,与臣民保持着惊人的密切关系。

在此,它提供了能够满足臣民大多数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提升出一种能够俘获他们心灵与意志的精神气质。

最后,它发展处一种新的艺术与建筑风格,以求通过视觉形式来表达精神与宗教方面的内容。

政教合一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权神授,通过基督教的洗礼和感化,拜占庭帝国同化了一部分民族,消除了对帝国造成的威胁,这一策略,在帝国的长河中,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

帝国的前哨中,查士丁尼就对赫卢利部落进行了基督教的洗礼,并慷慨赠予了金银,这在当时并没有非常有效,但却是该部落被同化的开始,逐渐的失去对拜占庭帝国的威胁。慷慨赠予金银与基督教的综合协调利用,在帝国皇帝的策略中被被频繁的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即使在帝国消亡的前夕,该策略依然让帝国喘息留存了几十年。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是在国土不断的失去、收回、失去、收回中发展的,似乎只要君士坦丁堡存在,就是一种信仰,就是帝国不灭的信号。不管国土如何变换,皇权如何更迭,只要君士坦丁堡还在,只要继任者仍然是拜占庭人,那么,帝国就依然还在。

基督教为帝国带来了政权的稳定,但是基督教的分化也成为了必然,皇帝作为掌权者对于宗教的看法和行动,也影响着民众皇权的忠实度。也正是因为基督教的分化,拜占庭帝国不仅要面对外敌,也要面对内敌,面对不同基督教徒的声音。

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之后,拜占庭帝国终于在最后一次起死回生之后迎来了它的消亡,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迎来了真正的消亡,不仅仅是国家意义上,还有遗迹,它曾经存在过的证明。幸好,幸好还有文字,证明这个国家存在过,证明这个国家曾经如此强大的呈现过它的力量,实现过它独有的、如此大的社会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政教合一,帝国之始|读《拜占庭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