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每日鲜沟通小技巧

话该不该说,往往并不取决于这话本身有没有道理,而是说的人对不对。所以,挑对人设再开口。

案例1:

一位事业型女性,可是我爸妈却只知道催她赶紧结婚生孩子,一点也不认可我的工作能力。她也很不服气,可是又不知道应该怎样提醒爸妈,在感情没有着落的时候,拼事业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跟父母讲道理,甚至辩论,后果可想而知。

比较好的说法是:

“爸,妈,我知道这话不该我说,只是从身边很多人的经历来看,早结婚早生孩子,未必就是幸福的,还得是遇到对的人才行。缘分还没到的时候,还是拼事业比较靠谱啊!”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不是观点或者内容,而是后者在说话之前,先打了一剂“预防针”。预防什么呢?预防你的“人设”在对方心里激起的反弹。

案例2:

假设你的领导把KPI定得太高,你想要提点意见,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你想偷懒。道理很简单,作为职员,谁都不喜欢太过严苛的考评标准。所以,你说出“能不能降低KPI”这句话来,就是有“原罪”的。倒不是说你的提议一定没道理,而是你人设本身的问题。

因此,在直接强调过高KPI的负面作用之前,你最好是先调整人设。比如你可以这样说:“老大,我知道这话轮不到我说,但是客观地看,KPI定得这么高,有些同事会觉得,反正达不到,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您看能不能调整一下呢?”这样说,才不会显得像在对领导指手画脚。

战国时期的顶级说客范雎,在秦昭王极其谦卑地再三请求指导的时候,仍然唯唯连声、不置可否,等到秦王都快急眼了才讲了一番“交浅言深”的道理,大意是说“我知道接下来这些话不该我说,毕竟我们还不熟,可是这些话对你来说很重要啊……”人设不对的时候先打预防针,这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了。

话该不该说,该怎么说,不取决于有没有道理,而是取决于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 “人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