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涛《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怎样指导小先生”读后感

  近日,读完陶行知老先生的《怎样指导小先生》一文,自感深受启发,陶老先生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很多孩子不能到学校上学,有很多成年人是文盲。面对这个状况,先生发现只有发动学校里面正在上学的孩子,指导他们变成“小先生”,是快速提高国民素质,改变整个社会基础教育普及率低的最有效之办法。若是把这篇文章放到今天来读的话,我主要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1、今天的社会,孩子周围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了文盲,即使在农村也大都接受过初等教育,六、七岁的小孩子已经很难再找到不识字的奶奶、妈妈、嫂嫂等人,那小先生的学生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和家长做好沟通,尽可能多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平时的收获,愿意拜小孩子为师,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创造成为“小先生”的机会,试想一个知识单纯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学会了之后就此打住,如果能像小老师一样讲给别人听,那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啊!如果经常加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甚至奖励,则孩子将体验到巨大的成功和喜悦,那么这个孩子将把时刻当一名“小先生”当成一种习惯,他将会慢慢具备我们经常提到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正是我们的目的。

  2、文中所讲的“小先生”为六、七岁的小孩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年级的小学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我,坚定地认为要从一年级开始在班内培养好“小先生”,可以让他们几人一组,以科学的方法分配好小组,养成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之后互相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在小组内我认为“小先生”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谁的点子正确,能在道理上让大家信服,在这个问题上谁就是大家的“小先生”,这个小团体的孩子都明白了之后,然后再和其他的同学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即知己传人”和增加“间接所传代数”的模式,这样一个知识以极高的效率传播开来。而我们老师在这里要做的工作就是指导孩子们在平时形成这种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积极倡导班内这种有问题就互相讨论、互相拜师的氛围,孩子们以争当“小先生”为一件极为光荣的事,试想由一伙“小先生”组成的课堂会多么的有温度,想想都让人兴奋。

  3、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孩子们有耐心、有信心,加入到小先生的队伍里去一起干。从陶老先生这句话中,我明白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先生,钥匙还是操在老师的手里。要下功夫去帮助孩子们去排除他们所碰到的钉子,要多指导他们如何克服苦难,,慢慢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韧性;当他们缺乏恒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努力向前。所以老师若是一味袖手旁观、缺乏责任感、没有耐心,则这件事情将成为儿戏;而老师若是认真培养引导学生,时刻本着“教人去教人”的目的扎扎实实的去做这件事,则“儿戏”将会变成希望、变成收获、变成成功。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我最重大的感触还是责任,我认为把孩子们培养成“小先生”型的人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事,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分享、交流、传播,他们才有能力去创新与创造。如此去做,我们才可以说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涛《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怎样指导小先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