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品读《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析】

这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留有余地。

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有余地,才使本体可以使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它恰如其分地阐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有”和“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心得】

老子哲学思想的产生源于当时那个热衷于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时代。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各诸侯国不惜动用武力,频繁地发动战争,使得百姓家破人亡,怨声载道。

因此老子的“有”与“无”辩证哲学对当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人只有克制自己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减少“有”,才会给“无”留出空间,看似虚无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

那么这种哲学思想放到我们当今社会中有没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有”与“无”结合体,或者说是身心的结合体。身体是有形的“有”,“精神”是无形的“无”。

只满足于我们的口腹之欲,不懂节制,“有”的越多,挤占了精神的空间,那我们只能是行尸走肉,酒囊饭袋。

那么给我们的“无”(精神)留有空间,让我们的心里更充实,我们才会觉得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

而这种内心(无)的强大,才会让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有”),用我们创造的“有”去服务与社会,帮助别人,从表面上看,你是在失去,变成“无”,但你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因此说:“有”与“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中有“无”,“无”中生有,将二者截然对立,认为不能共存,那是片面和狭隘的。

记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留有余地,留出空间,懂得进退,人生才会游刃有余,绚丽多彩!

【冥想】伤心太平洋

昨晚去练了一场瑜伽,好久没去了,感觉好累啊!终于熬到最后,轻柔又空灵的音乐声响起,休息术开始了。

瑜伽老师那轻柔的声音在耳畔响起:轻轻关闭你的双眼,让你的意识随着我一起,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在一吸一呼之间,感受你的身体像羽毛一样变得轻很轻。

你轻轻飘到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上,海风轻抚着你的面颊,海鸥在广阔的大海上翱翔——

老师的声音越来越远,慢慢的消失了。我还在随着轻柔的海风越飘越远。这时一阵动听而又哀伤的歌声传入耳际——

那歌声时远时近,时断时续……

“风不平 浪不静 心还不安稳

一个岛锁住一个人

我等的船还不来……

一生一世如梦初醒

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

我举目远眺,在距离我不远的一个小岛上,一个男子怀抱吉他边弹边唱,一袭白衣被海水打湿,他却浑然不觉。

我悄然上岸,飘向那男子,看见一张轮廓分明的侧脸,眼睛不大,但深邃的眼眸里写着忧伤,天哪!这不是我的偶像任贤齐吗?

我快步向前,打了个招呼,“嗨,帅哥,真的是你啊!还在为你心爱的姑娘感伤呢,真是个痴情的人啊!”

他缓缓转向我,“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我在为眼前的这片海洋,我们赖以生存的太平洋伤心啊!”

我定睛一看,不是任贤齐,是个非常俊朗的中年男子。

“这里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太平洋啊!它风平浪静,碧波万顷,自从16世纪航海家麦哲伦发现后,一直在造福着人类,为什么要伤心呢!”

“人的贪欲,人的狭隘,人的私心啊,它将毁了这片公海,一片世人赖以生存的海域。为一己之力,不顾他人的死活,这只有这心胸狭隘的岛国人能做得出来啊!”他激动异常。

“你说的是倾倒核废水吗?是啊!愤慨至极啊!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邻国的反对,太平洋西北部大片海域将被污染,贻害无穷啊!”我也气愤难当。

一个声音在我的脑海浮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了一己私利,挖空心思的生产和扩张,做事不计后果,不留余地,出来问题又想殃及无辜。既给自己带来伤害,污染了环境,破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将这种伤害带给别人,害人害己啊!

我们一起呼吁:停止这种不良行为!

“嗨嗨!醒醒,睡着啦,该回家了。”闺蜜声音把我唤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品读《道德经》(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