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知识》

图片发自App

            摘道家养生小知识选辑:

1、春天决不能生气动怒

肝应春,四季之首,主管全年。怒伤肝,春天生气动怒最伤肝,导致焦芽败种,影响一年的生长收藏。春天动怒,抑郁一年!动怒会使气与形脱,而出梗症、心衰。

2、起居,晚睡早起勤锻炼

《黄帝内经》中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其意思是指,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到来,日渐延长,夜渐缩短,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同时,要注意雨水节气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因此运动不宜过于激烈,避免因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

建议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同时,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放松,以防止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3、饮食,省酸增甘养脾气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

春季养生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值得注意的是,雨水节气养生饮食防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

4、穿衣,适当“春捂”护“两头”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若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雨水季节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脱冬衣,最好适当“春捂”。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建议 “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和足”。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 “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5、春时宜食粥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春夏养阳是“养护好阳气”养护阳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消耗阳气;而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睡!

春三月,夜卧早起;也就是晚点睡,早点起来;多晚叫晚?古人最迟二更(9-11点)就上床了,超过11点就叫---三更半夜了!晚上11点--凌晨3点正好是气血流注于胆、肝的时间,这时睡觉可以让人体阴阳交接,更是养肝血、心血的最佳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生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