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读后感

图片发自App

        《匠人精神》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大概130页,而且有一半是图片。是一本介绍日本著名家具匠人的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秋山利辉的观点,一流的从一流的心性而来,孝是第一心性。

      秋山利辉的教育回归到传统的学徒制,学生跟着师傅起居生活并工作,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能受到师傅的提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秋山先生教育学生时,将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植于传统的孝道观点,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做事的出发点设定在为父母高兴上。这是个很奇怪的观点。而且大部分人可能会直觉性的反对?但反对有没有道理呢?

      刚开始接触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脑海中直接冒出四个字“光宗耀祖”,这个不是很多年以前就被打倒的观点吗?

        看看秋山先生是怎么教的吧。他会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当天的工作,汇集到一定的程度(大概15天)寄给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在上面写上几句话之后寄回来,然后会再一次组织学生在一起朗读父母的寄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里面不仅使用了复盘的技巧,也让学生在每天记录的时候,都会想起是要寄给自己父母的,所以在白天工作的时候会更加努力。更巧妙的是,在父母街道来信的时候,会惊讶于子女的变化而写下鼓励的话。这些话语在共同读诵的过程中,来自于父母的感动会进一步激化,成倍的增长。这个过程利用了学生与父母之间天然的感情,强化了学院每天努力学习的动力,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孝顺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在这个设定的过程中,借用了这种力量来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如同秋辉先生所说,要孝敬父母、要改变自己让父母吃惊——我认为正是这种信念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流的匠人。

        其实,让一个人能够树立为了光宗耀祖而努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有持久的奋斗动力,必须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越深广,产生的动力越足。最好的目标当然是为了人类大众而努力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出这样的大愿心。但是每个人都有家族,都有父母,把努力工作的动力与家族或父母联系在一起也更加容易。这样一种有锚点的发心,会让自己的动力更加强。当然,也可以发心为自己改善生活而努力,但是这个将动力与自身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当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沉溺于享受。

      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的观念越来越淡漠,这种发心也越来越受到限制了。

      当然,秋山利辉还有一些其他的教育方式,比如打扫卫生,甚至是打扫厕所。他认为打扫厕所是一种和私欲战斗、约束自己的方式,能够让自己最快的变得谦逊。这些内容让人不禁联想到传统的启蒙读物《弟子规》里面的内容。

      透过秋山利辉的教育可能所有中国人都需要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匠人精神》读后感)